实践“同课异构”,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2013-12-29 00:00:00王明亮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摘 要:“同课异构”直白地说就是几位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智慧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构建课堂,这样才能突破单一思路,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来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最终完成知识内化,达到迁移能力的目的。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现同课异构进行了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同课异构;认知规律;自主探索

“同课异构”字面上理解就是同一授课内容的不同授课方式,具体实践中先让主讲教师设计出教学方案和流程,然后再由课题组的几位老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补充,这样一来,有助于从不同角度来启发学生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完成知识内化迁移。下面笔者总结几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实践同课异构的心得体会。

一、课前充分准备,统筹教学思路

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教学实践也需要我们进行充分准备。实际操作中,我们要组织教研组的各位同仁首先帮主讲老师分析学生的实际学情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这样才能找到学生的认知“软肋”,才能设定有针对的教学方案;其次要根据实际学情从不同的角度参研教学方案,最后经过商榷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主讲老师再转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承担责任服务社会》时,教研组的几位老师就帮我进行了课前准备:大家分析了目前社会独生子女较多,他们集宠于一身,享受权利多而尽义务少,立足这个社会背景和学生实情,王老师强调:我们可以设置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形象活泼中感受和体会如何去尽义务,也可以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假如人人都只享受权利不尽义务将会有怎样的后果;李老师指出可以通过多媒体集声影一体的优势让学生通过视频更加直观和形象,便于理解和强化记忆;马老师说:初中生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他们独立去设计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以课题的形式让学生感受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最后,笔者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各位教师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新观点进行统筹归纳,敲定了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案,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活动异构,把准课堂脉搏

教学活动我们不能只对思路进行意见整合,课堂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细节是课堂成败的关键,所以,我们一定要集合众人之力重点对课堂过程和细节进行充分的把脉会诊,立足学生实情整合各位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定意见及细节关注。例如,我们在教学《发现自己的潜能》时,因为许多学生对自己的潜力没有自信,有的学生懒于实践,觉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于是,大家经过对学生这些情况的认知、分析和意见统一,分别提出各自的教学建议,有的说通过讨论法;有的说通过故事法更生动些。最终通过意见整合决定选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案来突破教学难点。

活动课是灵活互动的,因此,活动课也是最难控制的,因为学生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不同风格的问题,我们要时时准备应对,这就预示着我们必须能为课堂把脉,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编排,对课堂上出现的情况我们都能有所准备。

如,李老师反应在学该课时,某位学生用故事的分享来说明潜力,故事中说,小时候他被疯狗追着,情急之下竟然跳过3米高的围墙,说完学生便哄堂大笑。这样的问题,李老师告诉我们不要去一味地批评,否则打消大家分享的积极性,造成恶性循环。于是李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他对这次“危机”的应对:高度可能因为当时年岁,没有尺度概念,所以记错了,但是当人在被狗追着的时候的爆发力一定远远超出我们的平均能力,这就是我们潜能的激发,是一个比较形象的小例子。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形象地说明了强大的压力可以激发潜能的规律。

三、课堂反思异构,迁移学生能力

课堂异构不仅体现在课前准备和课堂细节中,还需要我们在课堂反思中加以完善。在课堂反思中引进“同课异构”有助于大家相互学习,最终达成提升教学能力的目的。具体操作中,授课教师回到教研组利用短时间对刚才的授课过程进行回顾,并分享给大家,首先从自己的角度说一说比较成功的地方和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然后各位同仁坐在一起从前至后对该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案进行参评,大家要不避亲疏、不讲情面,从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对授课的整个情节进行鞭辟入里的评议,并指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而授课教师也要认真听取各同行的批评和建议,并结合自己的反思对自己传统的教学风格和一贯的教学作风进行彻底的改进。

比如,做教师初期,笔者针对课堂上发生的“意外”情况,总是严厉地指责学生先遵守课堂秩序,等教师讲完再发问。后来在同课异构课堂经验评论和分享过程中,笔者见识和学习了诸如上文李老师等同仁的积极处理方案,认识到不同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并对自己错误的做法进行反思和改进,逐渐转变为鼓励和提倡学生质疑问难的互动课堂的教学风格。

有一次笔者在教学《人生当自强》时,我刚刚说出教学内容的题目,就有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唱了一句“我是男儿当自强……”惹得大家轰然发笑,当时囿于教学经验有限,就将这位学生以扰乱课堂秩序进行了点名批评,直到他脸发红,低下头,一节课乖乖地没敢多说话。然而当课后反思阶段,我给大家说了这情况后,许多老师指出我的做法不妥当,这样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他那节课虽然乖,但是肯定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这时我才恍然大悟。马老师教给我以后遇到这类情况该这样引导:听到该男生的歌词,完全可以顺着说:哎!对了《男儿当自强》就是对当时特殊背景下的《人生当自强》的呼唤,而当今社会男女平等了,女生女人也肩负起社会责任,所以,我们先放下歌词,来学一学当今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自立自强呢!这样因势利导,既缓解了冲突和矛盾,又给足了学生和自己面子,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活泼参与的精神,一举多得,可以借鉴。

本文是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经验,对实践同课异构设定高效思想品德课堂的探索与研究。概而述之,同课异构就是集合教研组诸位老师参照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献计献策。如此构建,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一条路走到黑”的单一思维模式,建立充分考虑实际学情和知识点各个角度的多角度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同课异构契合新课改理念,对还原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有效完成课堂目标有奠基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海燕.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促进思想品德教师的成长[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3).

[2]殷伟康.同课异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作者单位 重庆市黔江广播电视大学)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