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互动教学,是指教师为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顺利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采取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活动。小学数学课堂如能运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得到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将得到发挥,教学质量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互动教学;小学数学;优化
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是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活动形式。它首先由师生探究质疑,再通过互动分析,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过程随意性大,如果没有标准化的指导,教学效果不一定会好。为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从构建互动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入手加以规范。
一、导入新课时,要转变教师角色,采用互动法导入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小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兴趣。这样的兴趣培养,要从课堂的导入入手。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学习存在差异,因此,对预习内容的理解、感悟也不同。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预习中的困难、收获,或由师生引入一些与本课紧密联系的故事、游戏、生活实例等互动交流一下,学生一定很感兴趣,接下来的学习一定很用心。
二、切入正题时,要在轻松、和谐的互动环境中切入
1.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切题有梯度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轻松实施教学互动,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轻松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哪些知识点学生能自主解决;哪些知识点,需要给予指导、帮助才能解决。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备课前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了解。这样,备课时教师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地安排内容与互动,学生才能轻松自如地切入主题。
2.教学初始阶段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只是数学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走下高台,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他们会无障碍地与老师进行互动,把数学学习过程真正变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过程。这样,学习会显得很轻松。
三、新授课学习时,师生要在互动中能动地解决问题
1.让学生在互动中尝试解题
由于受传统课堂教学影响,课堂互动教学往往注重掌握知识和训练技能,很少去关注学生的亲身经验,更不会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互动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更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比如,在教学“吨的认识”这节内容时,“吨”这个概念对于初学者是很难理解的,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复习已学的“千克”概念,再告诉他们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在25千克左右,估计要40个三年级小学生才能有一吨重。接下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尝试着抱一下同学,体验一下重量,以此,让他们去想象40位同学的总重量(1吨)的概念,这样对“吨”的印象就深刻了。这样的互动学生既乐于参加,又激发他们去积极思考体验。
2.通过师生换位互动,激活学生内在动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共同交流、发展的互动学习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如能互换位置、交流互学,将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开动脑筋,方便开启智慧之门。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构建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充当老师,率先攻克难关,组织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解决疑难问题。
3.为学生创设多维互动的学习平台
(1)创设小组合作活动平台
小组活动,多数情况下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指导,因为活动有明确的目的、任务,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保障,需要适当地引导。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位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行动起来,终有所获。
(2)创设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平台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是凭借表象看问题的。为解决这一矛盾,教学中,要尽量从小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帮助他们透过表象看本质。让他们主动经历猜测、推断、操作、验证假设的过程,以此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构建师生互动学习模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新选择。运用这种模式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获得保障,学生的能动性将得到发挥,课堂教学将得以优化,教学质量将得到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杨柳.运用网络教学,构建立体化的数学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2(4).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三河实验小学)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