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探究

2013-12-29 00:00:00张丽亚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相关的道德问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内化为目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和升华。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方面

备课是任何课程老师在上课前的必须步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应该做到具体、简洁、实际。课前教师要清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教材内容由大变小、化繁为简、变虚为实,通过合理处理,使得教学内容既清晰又实际。把抽象的道理用浅显通俗的形式表示出来,最好能融入学生的实际,通过联系实际,使教学内容简洁化。如,《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一课,教材讲的是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与我们有较远的距离,这就需要教师改编教材,列举身边的名人故事或本班刻苦学习的优秀事例来教学,这样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刻。

二、教学目标设计方面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航向标,制订时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激发兴趣、涵养情感、激发求知欲。品德与社会课应该让情感贯穿于整个课堂。如,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现代化媒体创设与主题相对应的生活情境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在明理阶段,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实验法、图画法、故事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新观点的内涵。

三、教师角色方面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能喧兵夺主。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教师作为组织者,让课堂井然有序,引导学生在心灵上产生触动,情绪上受到感染,与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情感上形成体验。如,在课堂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感受、体验与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和自主学习,认识到的学习对象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四、教学过程方面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学方向应该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的对象应该是现实的、科学的,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推理、判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教学《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一课时,可以特意离开教室一会儿,让大家自习。然后走进教室让学生自我评判: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对不对?谁在干什么,值得我们学习?谁还需要改正?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剖析。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坚持从生活中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 河北省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