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言学界研究较多的话题之一是预设。预设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往往是和通常和逻辑学联系起来,研究的是句子结构与世界的关系,它与句子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语用预设通常与说话者、话语、命题及语境联系起来研究,是那些对语境敏感,并且和说话人的态度、信念以及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主要讨论预设本身以及两种不同种类预设问题和差异,深入了解预设在语用学和语义学领域上的应用,探讨预设对外语教学的所起到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用预设;语义预设;差别
预设(presupposition),又称为“前提”,起源于哲学界,最早的时候是在19世纪由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Frege)在他的《意义与指称》这本著作中提出,在通过一个句子作出声言时,必然存在显而易见的前提,即在声言中所用的专用名词必有所指。在他之后的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哲学界有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语义学的不断发展,这个概念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兴趣,预设因此也就进入了语言学所研究的范围内,成了语用学与语义学研究探讨的焦点课题之一。此文对预设在语用学和语义学这两个领域内的运用做一些对比和探讨。
一、语言学中对预设的界定
在语言学中,关于预设的研究分成了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主要是在句子的层面上去进行的,认为当一个句子形成之后,预设就已寓于句义之中,就是句子本身固有的意义,不考虑作者或说话人及听众们对语言背景知识的理解。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不仅涉到语言而且涉及人,将预设看成是交际双方预定的先知信息。在双方的交谈过程中,他们有着各个方面共同的背景知识,不止对所交谈的某一特定场合有共同的知识,对整个世界有共同的认识。下面我们就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分别进行探讨。
1.语义预设
在语义学的领域当中,预设是建立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就是语义预设从语句的命题或意义的真与假上来进行定义。相同的语句在不同的语境当中能表达不同的命题。一个语句不仅可以在某种语境当中表达某命题(与事实相符),还可在另外一种语境当中表达出另一命题(与事实不符)。所以语言学家所讲的语义预设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句子或命题仅仅是根据逻辑和语法来考查,也就是说句子的意义是由其构成成分的意义以及成分在句内的语法关系所决定的。如果句中没有名词或者确定描述没有所指,即预设为假时,整个句子没有真值可言。如:(1)A.Mary’s father bought her a book.B.Mary has a father.在真值条件语义逻辑下,这两句话的真实性关系,可以描述为:如果是A真实(true)的,则是B真实(true)的;如果是A虚假(false)的,则B还是真实(true)的;如果A是真实(true)的,则B是真实(true)或虚假(false)的。从语义的角度看,句子所包含的“预设”和这个句子本身的意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2)A.John washed the dishes.B.John didn’t wash the dishes.句(2)A的意思是“约翰洗了餐具。”说这句话必须要有一个“预设”,预设就是“餐具原来是脏的”。句子的语义预设有这样的特点:否定了句子本身,句子的预设保留不变。句(2)B是个否定句,但是它的预设和句A中一样,依然是“餐具原来是脏的”。由此可见,两个句子共有一个预设,而且这些句子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非命题。
2.语用预设
随着对预设关系研究的深入了解,语言学家发现预设关系并不同于其他语义关系,它对语境因素十分敏感。在一定的语境中原有的预设消失,预设也和说话的人以及其他语言外在的因素有关。因此语言学家认为,预设不仅是命题之间的关系,而且更多是一种命题与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它涉及语境、说话人等因素。
语用预设是指说话的人对话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预设需要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基于这种知识,发话的人才有可能说出某一话语,这样受话的人才有可能正确地去理解话语;同时也是因为这一共有知识,才可以去判断某项言语行为是否有效并恰当。所以说共知性是预设的重要特征之一。预设的共知性可以有以下这几种情况:
(1)预设往往是谈话双方或一般人共知的信息,它与语境紧密结合。作为预设的共有知识包括真实世界的知识和信念世界的知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类知识是一致的。
(2)预设的共知性要通过说话人的话语暗示出来,并得到受话人的理解。
(3)预设的共知性有些时候只指说话双方的共知事物,如果第三者不了解预设而只依靠语境,是不一定能够真真理解说话双方对话的内容的。
除此以外,我们也要了解预设的共知信息还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其中民族文化知识是共有知识中的一部分。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社会文化中建立起来的思维模式,从社会文化中获得的知识是同一文化群体全体成员的共有知识,是他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最大前提,也是话语具有社会共知性的基本保证。例如:Smith got his arm stuck in the drain cover, so the fire-brigade was called in.
句中有这样的文化预设: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共有知识认为消防队是日常生活中解决各种难题的能手,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包括手臂卡住在阴沟里这样的事找消防队来帮忙,是很自然的。但是中国学生对这句话会感到迷惑不解,要帮助他们理解这个句子需要先介绍英国的文化背景知识,而这是为学生提供的必要的前提。
3.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的区分小结
语言学者们对预设从语用学和语义学这两种角度分别做出了不同的描述,措辞也不同,对二者也做出了明确区分。他们认为两个句子之间的预设关系属于语义范畴,两个话语之间的预设属于语用范畴。语用预设视话语为已知信息,由它引出新信息,是关于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系。而语义预设是句子一形成,预设就已寓于句义之中,是关于句子结构与世界的关系。预设有交际功能,没有预设就没有话语。所以我们可以说预设不止和语义学有关,同样也属于语用学研究的范畴。
二、预设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交际,要达到交际的目的,不仅要掌握语法、语音以及词汇等语言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所学的语言文化的。在阅读别人写的文章(尤其是外国人写的文章)时,由于读者不具备作者具备的必要背景知识而感到困难,由于缺乏这种前提,读者感到文章不连贯,难以跟上作者的思路,从而无法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在面对面的口头交际中也会出现这种妨碍交际顺利进行的情况。
因此我们说,在交际过程中,为了达成一致顺畅,交际双方必须有共有的句中知识,即说话者在语句中提供的,认为听话者也是具备的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团体,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不一样,各民族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方面的差异是很难进行交流的,当交际的双方认识到彼此之间的此种差异后,然后利用共同的文化知识为背景才能够使交际顺利、得体、恰当地进行。
总而言之,想要使学生顺利通畅地进行交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他们的“语用预设”意识,增加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造成两种语言不同表达方式的原因,减少因缺乏预设共知知识而引起的交际障碍,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得体而正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要着重利用语用学理论为指导,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以达到交际顺畅进行。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上海科技管理学校高职部〈上海海洋大学高职学院〉)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