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走向关注语言的语文课堂

2013-12-29 00:00:00高丽君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减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课堂上关注语言,积极加入书面作业练习,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一种务实的做法。关注语言的语文课堂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一线教师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一、教师的选点应是高明的

教材是文选型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作。课堂把重心从关注内容转向关注以课文为范例的语言实践中来。这时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篇文章可以学的语言不夸张地说是千头万绪,可以学习作者的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详略安排、过渡自然、用词讲究……面对难题,老师要有高明的选择“语文点”的能力。我们不能面面俱到,而只能依据年段要求,结合学情,准确把握文本的表达特色,熟知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定“语文点”。我简单列举几课:《穷人》一课应该关注人物的心理描写,文中的心理描写是那样的震撼人心;《母鸡》一课应该关注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老舍的作品口语化,感情色彩浓,理解积累这样的词句、篇章非常适合。

因此,教师的选点应注意以下三方面。(1)遵循课程标准(包括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无论谁来上课,课程标准都应该是定海神针,依据课程标准来选择语言训练点是天经地义的。(2)文本特色,一篇文章编者之所以把它选入教材,有特色的表达一定是最主要的原因。语文课学什么,就是要学习作家的特色表达。(3)学生的学情,学情既包括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又包括他们的学习基础,不关注学情的教学,是不可能高效的。

二、学生的练习应是高效的

怎样减负,唯有推进课内作业练习系统化、高效化。如何高效,特级教师赖正清说:一要低碳呈现,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没多少技术含量的东西,你别一定整一张PPT;二要形式活泼,不要千人一面地写一写你读文后的感受;三要效果实在。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宝贵的,我们的语文课堂一贯追求有效、高效,作为课堂组成部分的作业练习也必须有效、高效。因此教师在学生作业之后可以再留时间进行讲评和修改,把练的效果落到实处。

三、课堂的氛围应是高格的

所谓氛围高格,即指师生在阅读课堂中必须情感投入地进入课文情境中展开教学,有情有境,讲练结合。因为语文课堂是一个情感场,一个信息场,一个语言训练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穷人》时,一开始就借助《课堂作业单》检查预习,在作业交流、反馈时顺势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布置学生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几处句子,学生再次静心会文。接着开始紧扣“忐忑不安”读懂心理活动。前面足有十分钟的自读、标注课文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为接下去的出彩奠定坚实的基础。单从这十分钟的教学看,学生通过找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也已开始触动感情的琴弦,可以说是一种静态的、情味十足的学习过程。而后,教师带领学生从品读重点句“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开始,到不断品味到擅长描写心理活动的托尔斯泰语言的特色,学生入情入境,乐在其中。教师通过精读品味,再到以生为主进行学法迁移,学生在这些环节中的动口交流中,思想相互碰撞,语言习得也在稳步推进。这环节结束后,教师又安排了仿写心理活动的小练笔:“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想到这儿,桑娜用头巾裹住瞅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这一练笔的加入,使学生在前面得到的关于语言方面的感悟,得到了一次实战演练。这样来自文本内容的练笔,既不破坏教学情境,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关注语言的语文课堂和一线教师盼望务实的好课其实是一致的。只要高举人文大旗,落实语言学习,优化练习作业,坚持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负担而又充满学生成长快乐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到来。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富裕县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