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再思考

2013-12-29 00:00:00林生忠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摘 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农村小学生的思想现状,学校思想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思想教育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在当今社会,加强青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教育,尤为重要。不得不承认,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是当前面临的挑战,怎样才能找到教育的捷径,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我认为,学校、社会、家庭应共同配合,担负起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责任。

一、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

正确的道德理论对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雷锋同志树立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闪光的事迹。在他的高尚道德品质的带动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

相反,在当今社会里,有一些学生的道德素质偏低,他们对学雷锋不感兴趣,认为勤俭节约已过时,把人生的目光看做只追求满足个人的物质需要。个人享乐欲望难以满足时,则铤而走险,危害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安定,结果滑进犯罪的深渊。2011年冬季大通一中一名初中学生,因一些琐事,持刀捅死本校一名高中学生。这样的案例很多,血的教训告诫人们对青少年儿童的品德培养应在平时注意,正面引导,树立光辉的学习榜样。

二、家庭是点,社会是面,点面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社会而言,改革开放,体制转轨,市场竞争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要承受从未有过的矛盾和压力,少数学生受社会上的“读书无用”“拜金主义”等消极因素影响,心理上投下诸多影印。更有甚者,为了谋取暴利,社会上一些电子游戏、黄色录像纷纷出笼,占据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扭曲了少数学生的心灵。

就家庭而言,父母总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百般迁就,往往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其心理健康。据报载:某市高中一女生,只因外婆在隔壁房间看电视声音开的较大,竞用锤子将外婆打死后用布袋装置于床下,自己却平心静气地复习去了,直到远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回来问外婆那去了,她才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把她打死了,就在床下”。这件事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却真实的发生了,而且类似的悲剧也不少,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沉思。

“大江东去,泥水俱下”,复杂的社会现实难免给少年儿童思想上带来一定混乱。面对严峻的挑战,呼吁社会和家长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少年儿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消除精神污染,净化社会风气。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更不可轻视,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家长的特点对子女的爱好形成样板和折射,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很重要。为了下一代的茁壮成长,做父母的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总之,家庭教育是点、社会教育是面,点面结合,互相配合,形成正确的舆论的良好循环,才能教育少年儿童具有高尚的道德风尚,具有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城关镇中心学校)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