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李鸿章与孙中山关于当时国际铁路大势的认识的比较,具体从西洋铁路模板、铁路的军事功效、铁路的经济功效、铁路关乎的国家综合国力进行了比较,以期对当时中国不同时期的实权人物的铁路思想进行一定的梳理。
关键词:世界铁路;李鸿章;孙中山
李鸿章与孙中山都对中国铁路建树颇多,一个是洋务派代表,一个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两个中国的实权人物关于铁路,都进行了颇为深入的思考,特别在中西文化冲撞的时代,对于世界铁路的认知,更是点睛之笔。
司马迁曾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铁路作为西洋发明之物,对其的理解、应用,必须依赖西洋关于铁路的各种认识。西洋对于铁路的成熟认识以及现实版富强的写照,刺激着国内的有识之士探索铁路与富强之间的关系。
李鸿章在《妥筹铁路事宜折》中具体描述了西洋主要国家的铁路运作状况。“用以运销煤铁获利甚多,遂得扩充工商诸务,雄长欧洲,既而法、美、俄、德诸大国相继经营。……”李鸿章考察欧美利用铁路运输煤、铁等能源,促进欧美工商业极大的发展。铁路作为运输交通的动脉,铁路所及,利益所向,国计民生与之不无关系。
1912年9月2日,孙中山在北京报界欢迎会上认为:“美国全国现有之铁路,已在八十万里之数,然美国之幅员,不敌我国之大。”中国应有“三百五十万里之铁道,今尚不及(美国)三百五十分之一”孙中山通过中美铁路里程的对比来论证了中国兴建铁路的必要性。
李鸿章还考察了日本与俄国的铁路。“即如日本,以区区小国在其境内营造铁路,自谓师西洋长技,辄有藐视中国之心。”李鸿章指出日本小小岛国,竟能依仗铁路兴修,利用西洋的先进技术,使国内富强,也有胆量藐视中国,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当时经济实力,特别在世界先进技术这方面,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中国依然浑然不觉。在当时而言,铁路作为一个民族国富民强的标志之一,一个国家有无铁路以及对铁路的拥有量,不仅仅是硬实力的显示,更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更是民族荣辱的衡量。
而关于俄国,“俄自欧洲起造铁路,渐近浩罕、恰克图等处,又欲由海参崴开路以达珲春。中国与俄接壤万数千里,向使早得铁路数条,则就现有兵力尽敷调遣;如无铁路,则虽增兵增饷,实属防不胜防。”自古边境安全都是国家关注的重要焦点。俄国此时在国内大量兴修铁路,构成对中国的直接威慑。而中国修建铁路自然也就成了必备之选。更通过西洋实例向国人展示了铁路的诸多好处,更通过日本修建铁路后狂妄的态度,反衬出修建铁路带来的国家变化,而俄国铁路的修建是中国铁路修建最直接的刺激,边防安全与铁路的修建在此时得到紧密联系,挑动着中国最敏感的神经。
孙中山1891年也指出:“或云年来英商集巨款。招人开垦于般岛,欲图厚利;俄国移民开垦西北,其志不小。我国与彼属毗连之地,亦亟宜造铁路,守以重兵,仿古人屯田之法。”孙中山也注意到铁路至于边境的安全问题,特别是俄国铁路的不断兴建,引起国内有识之士的不断思考和建议。孙中山把俄国铁路的兴建比作古代的屯田,更形象地说明铁路之于边境安全的重要性,希望借国人熟知的概念来传达修建铁路的观念。
不管孙中山还是李鸿章,站在中国的高端,皆关注到了铁路对中国命脉的重要性。铁路,自诞生起,便不再仅仅是交通运输工具那么简单的定义,其含义早已跨越了表层的鉴定,深入到国家的骨髓深处。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2.
[2]李鸿章.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2011-07.
[3]陈旭麓,郝盛潮,王耿雄,等.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张松涛.孙中山对美国铁路的认识.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07).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冠今中学)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