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关注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

2013-12-29 00:00:00齐天平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摘 要: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文化事业的大发展,使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作为一名从事教育的语文教师就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让自己的知识容量更丰富,知识体系更完善。

关键词:关注;语文教师;整体素质

从事一份职业就应该爱一份职业,研究自己所爱的职业。教师这一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这一特定的职业要求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新、完善唯有读书、思考。教学中要时时关注自己的成长,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

一、关注我们自身的专业素养

迫于学生考试、升学压力,我们的语文教师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自身的充电远远不足。知识老化、陈旧,文学素养日渐低下。手头翻得最多的书籍不是名家经典作品,不是诗词曲赋而是《教师用书》及各种教辅读物。每年我们语文教师能读几本文学类的书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我们的学生每学期读两本以上的文学名著。我们语文教师呢,闲时上网淘宝购物,周末逛街、打麻将等。有几位愿意静下心到图书馆、新华书店走走。我们语文教师对王国维《人间词话》是否深读过,对禅宗文化能了解多少,对庄子又了解多少。语文教师不读书,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如何来提高。专业素质不高的语文教师又怎能担负起“继承与弘扬中华名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呢?

学习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教师职业和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学习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因此,平时应通过各种渠道使自己在文化、专业素养上不断提高。可以参加校本培训、“国培计划”、学校教研活动、撰写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也可以申请参加课题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关注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的纲领,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是否真正的读懂、读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学段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有什么要求,我们并没有深入地进行研究。我们只在乎上一堂课哪个教案写得好可以照搬来用;哪个教案设计的导入新颖可以借用;哪个教案的板书好可以抄录;哪个教案设计的步骤齐全,可以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进行授课;那个课件好可以拷贝来用,并不在乎课标的要求。在2011年版新课标中有着新的要求:一是适当减负;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四是写作教学,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只有我们认真地学习了新课标,才能真正理解语文这一学科的性质。

再者,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太过于教条化,在新课程改革前,很多教师凭借一本教参讲遍课堂,现在五花八门的文本解读书籍,往往披着文化的外衣极富有迷惑力,于是我们的语文教师都一窝蜂的模仿。沿用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入、作者、背景、字词、诵读文本,最后就是教师的滔滔不绝的讲授新课内容)每堂课都是如此。课堂教条化倾向严重,“精彩”的上完一节课后,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形式是否适当;教学效果是否有效,三维目标是否真正实现。

三、关注自己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读者、学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周国平说:“阅读就是与大师们的灵魂在对话”。作者通过文本想传达什么信息,想要表达什么情感。“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与学生是否真正地走进文本,是否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或者依赖教辅书的解读,把教辅书上的最新解读成果传授给了学生。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过这样的阐述:“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结构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否则,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论动机如何良好,只能导致两种结果,牺牲学生和败坏这种理论的声誉。”

教师解读文本,首先,要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编写教材的用意。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其次,教师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思路,领悟作者通过文本想要表达什么情感。教师在与作者对话过程中应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有教师深入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才能把握文本的实质性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再次,与学生对话,感受学生的感受。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且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踏实前行,就能做“一名行者,一名乐者,一名学者,一名智者,一名读者。”最后,我还要送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只要用心去做,在中学语文教育的这块平凡天地上也会有别样的风景。

参考文献:

[1]赵秀琴.行动研究:教师自我发展的新途径[N].学知报,2010.

[2]王景战.浅谈教师的自我修养.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Z1).

[3]朱宝莉,刘建明.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提升的价值、困境和途径.中国成人教育,2010(24).

(作者单位 甘肃省岷县城郊初级中学)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