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情境
在新课程的倡导下,信息技术已经大踏步地走进了语文课堂,成为语文教学革新的排头兵。实践中,让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进行科学整合,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感情以及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都有重要意义。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科学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以及动画等信息进行恰当处理,这样,就能给学生以新异的感官刺激,调动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思维想象,引起他们的积极注意。
二、运用信息技术,解疑化难,深入领悟
一位教师在执教《长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那种英勇无畏、藐视困难、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特意播放了电视剧《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片段。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一下子使学生对红军战士的形象、当时的情境、行军的氛围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随后,在师生互动诵读诗文的基础上,背诵全诗,可谓水到渠成。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好“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通常是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这些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拓思维,培养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想象力、感知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由于小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在阅读、写作时会感到一些困难。教学中,我经常借助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并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图、文、声、形的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思维是触发创造才能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象几种可能性。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鲁迅先生是不够的。我们把鲁迅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资料等制作成教学网页。课上,学生看到了鲁迅的图片,结合鲁迅的诗文,进一步地理解了文中的内容,并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鲁迅的印象,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的高度要求是不仅善于动脑,同时又善于动手。在教学一些语言优美、内容易懂的古诗,如,《天净沙·秋思》《宿新市徐公店》《小儿垂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内容配上图画,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多媒体,利用网络资源,努力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我深深地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珍惜这每一次带给孩子们幸福的机会。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第二小学)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