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 互动 引导 倾听

2013-12-29 00:00:00王艳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摘 要:幼儿的“生成活动”是指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幼儿的生成活动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以孩子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善于观察孩子并捕捉孩子活动中的问题,从孩子生成的问题出发设计活动。

关键词:生成活动;教师角色转换;教育理念

为了点燃幼儿的探索欲望,唤醒创造潜能,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工作”,那么在生成活动中如何尝试教师新的角色,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顺应——教师与幼儿互为主客体的角色转换

在生成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互为主客体,幼儿的“学”与教师的“教”则在活动过程中相互作用和转换,双方呈现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复合状态。孩子是一本书,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是成人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书。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兴趣、经验各不相同。他们好奇好问,其中包含了许多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内容,而这时教师就应首先讲求一个“顺”字,即顺应幼儿的活动,去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去花更多的时间观察孩子,观察孩子的兴趣,观察孩子的需要,猜一猜孩子在想什么,听一听孩子在说什么,看一看孩子表达了什么,尽可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知世界,用孩子的语言表达世界。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时间、场地等,使幼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探索,并形成主题。

二、互动——教师与幼儿互为伙伴的角色转变

如,在泥塑“恐龙”时,有的幼儿发现用黄泥做的作品,等泥干后四肢、头、尾巴容易断掉,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先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于是幼儿分别用草棒穿,胶水粘(湿泥),尝试失败后,又用电话线、铁丝铜丝缠绕,仍然失败,这时大家都很着急。发现这一情况,教师没有立刻教给正确的连接方法,而是提出问题,帮助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然后鼓励幼儿再尝试运用其他材料或改变材料的形状进行连接。最终师生一同合作完成恐龙头、四肢、尾巴的连接,泥干后没有出现断裂现象,效果很好。教师灵活地把握教育角度,随时转换角色,由原来老师的“教”变为幼儿的“主动学”,引导幼儿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教师角色的转换不仅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还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三、引导——教师由指挥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化

在旧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活动的决策者,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但在生成活动中,课程的开放性使幼儿多渠道地获取知识,使教师不再是幼儿的指挥者,而成为幼儿自主活动的引导者。

如,在“玩具总动员”的方案活动中,教师发现在查找资料时,大部分幼儿对我们喜爱的玩具比较感兴趣,同时,每个孩子的调查视角有所不同,经过初步统计发现:注意爸爸的幼儿有10人,注意妈妈的幼儿有18人,注意朋友的幼儿有12人。这个统计引发了教师的思考:如何引导幼儿更深入地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于是教师设置了一些问题:为什么爸爸、妈妈喜爱的玩具和我们不一样。这一话题马上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有的说:爸爸、妈妈小时候没有钱买玩具。有的说:他们玩的玩具是自己做的。幼儿一阵七嘴八舌后,教师又问:过去的玩具和现在的玩具,你认为哪个好玩?幼儿有的答:过去!有的答:现在!教师接着问:为什么?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制的玩具产生了兴趣,这也引发了以后动手自制玩具的活动。

四、倾听——教师由评价者向倾听者的角色转变

教师的倾听向幼儿传达了教师对他们的关注、重视、尊重、信任、理解和欣赏。幼儿也从“倾听”中感知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从而建立了自信和自尊。

随着幼儿对“汽车”认识的加深,幼儿利用绘画表现“汽车”的愿望越发强烈,幼儿在绘画中能大胆想象,奇妙构思,用手中的画笔将汽车描绘得淋漓尽致、形态各异,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未来汽车。面对幼儿丰富多彩的画面,为了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让幼儿体验创作的成功,我们采取自我讲述、共同评价的方式进行欣赏,如,李颂哲说:“我画的是汽车妈妈带着宝宝快乐地生活,有的在唱歌、有的在画画,有的在做游戏。”王新宇抢着说:“我画的是会飞的汽车。”吉浩成说“看!我画的是两栖汽车,即可在天上与火箭比赛,又可入海与舰艇比美!”在生成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倾听幼儿得到了尊重,获得了自信,体验了成功,教师通过倾听、记录,进一步理解幼儿,更加尊重幼儿,使幼儿在和谐、宽松的氛围内主动学习、敢于表达,从而更好地促进活动进一步地发展。

总之,在生成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变化的,教师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朋友和伙伴,既要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尽情地展现自己,又要与幼儿平等对话,真诚交流,更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变化和需要,灵活地扮演不同角色,选用最佳的指导策略,使生成活动不断走向深入。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市幼儿园)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