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阐述“美读”的概念入手,提出了掌握美读的技巧,注重语调提炼和积极开发想象等三个指导“中华诵”的创新型策略,既注重了“美读”理论的研究,又有语感训练中的大量实践,是近些年来在大学语文教学和“中华诵”指导中的新得。
关键词:中华诵;语感;训练
美读是对文本由视觉形态转化为听觉形态的再创作过程,重音、停顿、语气、节奏,是有声语言表达的基本技巧,掌握并运用好这些技巧,才能使有声语言形成高低起伏、快慢急缓、抑扬顿挫的语感效果,循环往复交替出现,就构成了全篇跌宕回旋、收放自如的整体效果,从而产生感人的精神力量,与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重音是形成语言表现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语言的清晰度和说话人的语言表达目的及感情色彩等,往往通过重音得以表现。多音节词语中有重读音节,句子中有重读词语,段落中有重读语句,整篇中有作为高潮的重读段落。重音处理不恰当,表情达意就受影响。
停连指语流在美读过程中的中断和延续。“停”不仅指段落、层次、语句之间的自然停顿,更主要的是处理好句子内部词语之间的短暂停顿,《再见了,亲人》中有一句“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如果不在“永远”的前后各有一个似停非停的缓冲,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那种依依惜别的情景就得不到充分的表达。“连”主要是指把字面上已经有标点的地方读得更紧凑些,跟没有标点似的。词谱要求按字数断行,但有时一行并不是一个完整意思,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秦皇汉武”与“略输文采”是主谓关系,“一代天骄”与“成吉思汗”是复指关系,共同作“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主语,这两个句子都必须各自连成一句来读,才能恰当地表达出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语气的感情色彩包括喜、怒、哀、乐、憎、惧等具体性质,从而表达出支持、反对、赞扬、批评、严肃、亲切、坚定、犹豫、热情、冷淡等不同的态度和热爱、憎恨、喜悦、悲伤、恐惧、愤怒等不同的情感。语气的分量是把握感情色彩的分寸、火候。语气的声音形式是语流呈现出来的升降、轻重、缓急、明暗等波澜起伏的状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灵活地调整语气,用情感支配声音,才能创造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美读效果来。
节奏是有声语言抑扬顿挫、快慢急缓、高低轻重有规律变化的整体效果。汉语的词语由单音节向多音节发展,一句话中既有单音节词又有多音节词,如果把词看作节拍,那么,读多音节词听起来就读得稍快一些。美读中的基本语气、基本语势和基本转换,在有声语言推进中起伏跌宕、变化万千,构成了有声语言的基本节奏。
四种基本技巧互相整合、紧密联系和综合运用,就造成了或高亢、或低沉、或紧张、或轻快、或凝重、或悲壮的语调。在课堂语感训练和“中华诵”活动指导中,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美读的基本技巧,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确定基调,再采取比较的手段找到最佳效果,就能够迅速地提升美读的品味。
(作者单位 吉林省松原市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