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学科,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应由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成“以生为本”,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堂主权交还给学生,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让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自主;探究;合作;开放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进行的简单介绍。然而,随之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发挥语文的价值,充分展现语文在众学科中的地位。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进行简单介绍,以期能够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且,语文素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鼎力挖掘语文的价值,从多方面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1.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篇文章都体现着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是歌颂人物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美,有的是抒写建筑美,还有的是语言美等。
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时,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所以,在导入环节,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张张优美的图片,顺利地将学生引入正文中,我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有关句子进行鉴赏,如,“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促使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大自然的美,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借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更要让学生的道德和情操获得不断的提高和培养,然而亲情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价值,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由于该文章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所以,在授课的时候,为了渲染课堂气氛,在导入课时,我向学生播放了《跪羊图》,让学生在感恩的歌词:小羊跪哺,闭目吮母液,感念母恩,受乳恭身体,膝落地,姿态如敬礼,小羊儿,天性有道理……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亲情,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中的那份深厚的父子之情,以促使学生学会感恩。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珍贵进行了思考了,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大幅度提高。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开展自主合作式教学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开展自主合作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教学《巨人的花园》时,由于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我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接着,我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自学: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是什么样——而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时,花园又是什么样——当孩子们再次偷偷钻进花园玩耍时,花园又怎样——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变成了什么样——当巨人拆除围墙时,花园又变成了什么样。让小组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思考进行自学,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目的性。
2.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强,探究欲旺,加上受年龄的限制,学生对一个事物总是能够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然而,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忽视学生的这一特性,使得学生逐渐向学习的机器转变,没有任何疑问,只知道简单的接受。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进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学《永生的眼睛》时,为了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为了让学生体会文本中的中心思想,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以下几个问题:(1)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2)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3)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问题,并在解答的过程中理解这一家人的高尚情操,使学生体会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而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随着网络化的普及,单一地依靠教材中的内容已经不容易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了。
例如,在讲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节课后,我引导学生以“慈祥的爱好,还是严厉的爱好”为辩题,让学生以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让学生在激励的论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过程中,轻松地感受父母的爱,进而使学生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又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内容不限、形式不限,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价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促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喜欢上语文,愿意在语文教学中探究精彩、美妙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何勤.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J].新课程:中,2011(05).
[2]袁春梅.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2012(02).
(作者单位 广东省增城市荔城街廖村小学)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