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术对探索兴趣和动手操作有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务必要摒除传统学科的抽象理论宣讲,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然后进行有针对地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教学方案和流程,以充分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结合教学实践,对打造优质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策略进行优化和筛选。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堂;动画原理;实践探索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现在信息技术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捷。为此,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从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广泛兴趣开始,引导他们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以期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对比传统学科,信息技术有着很强的动手操作性,也更贴近生活、学习和工作实践。所以,信息技术课堂就更不能进行照本宣科的理论灌输,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从多角度和感官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技能。鉴于此,笔者联系这些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怎样打造优质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优化筛选与讨论探索。
一、挖掘学生兴趣,牵引主动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初期,他们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抽象思维和动手能力以及技巧性往往不足,如果我们再秉承死板的理论说教和反复的机械练习肯定会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认知兴趣出发,将教学内容变换成灵活互动的、新鲜刺激的动手实践。教学中,笔者抓住课堂伊始就可以借助大家比较熟悉的知识情境来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牵引学习的注意力。
例如,在学习认识动画模块时,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从原理上开始讲解动画的种类、动画起源与发展、动画操作原理等,那学生肯定听得昏昏欲睡。所以我们就要辟开蹊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善于动手的优势,从他们比较喜欢、比较熟悉的生活经验开始引导:先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喜欢的动画,老师根据大家的分享,列在黑板上:有《喜羊羊与灰太狼》、有《熊出没》、还有《倒霉熊》,甚至还有许多学生看过一些旧经典,诸如,《葫芦娃》《猫和老鼠》,还有《大闹天宫》《宝船》等。学生兴致勃勃地举例,我再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再选几段经典片段播放,让他们通过观赏、对比和讨论归纳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的区别,如此形象认知比抽象理论灌输要有效、深刻,也有利于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索情趣中完成知识内化和迁移,为下一步学习动画制作技能奠定情感基础。
二、统筹教学内容,重点精讲多练
兴趣只能奠定学生积极探索和学习的心态,我们还需要理论的点拨和技术的指导,否则将无法掌握基础,更无法进一步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这与信息技术教学初衷相背离。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这样整合:课堂导入阶段激活兴趣后,老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边演示边讲解,针对重点和难以理解的部分,我们要分解操作步骤进行详解,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进行操作和学习。如此一来比传统教学中的“讲—练”模式更具有互动性和灵活性,兴趣驱使下的学生观察和模仿能力非常强,这样承上启下的重点演示与讲解,更利于驱动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掌握和操作实践,有效迁移知识、生成能力。
比如,动画制作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里面有些细节问题需要我们把握,笔者在引导大家制作GIF动画时,就先给大家展示了一些经典的GIF动画。诸如,QQ表情,大话二动态表情、动态的新年祝福等,这样让大家先有个整体形象的认知,然后通过亲自操作制作一个小动画表情。我们要将这个过程做得精细,就要边做边讲解。具体操作中,我经过精心设计,拍摄了制作GIF动画的精细视频,可以放慢让大家仔细观察操作步骤,这样边理解、边识记操作路径,很快就能内化知识、生成技能。如此对课堂精耕细作,步步为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说面面俱到,这就是对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资源创设优质课堂最好的诠释。
三、设计探索任务,任务驱动学习
任务驱动法顾名思义就是大家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后,我们通过任务设定驱使学生进行探索和学习,最终完成知识构建,生成知识技能。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参照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设定,否则就成了盲目的要求,只有在具体、有针对性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成功驱动学生去探索学习资源,并能整合互动资源完成学习任务,掌握信息运用技能。任务驱动法特别适合操作性比较强的信息技术学科。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指导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就整合前面学到的几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任务设定,让大家通过做“项目”的形式来将理论、技能和运用有机统一起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我们在学习完整个动画模块后,笔者先引导大家进行全部内容回顾,然后让学生整合自己的动画知识技能完成《蛙跳》的动画制作,他们通过讨论,捋顺流程:(1)打开:Ulead GIF Animator软件,添加图像;(2)修整画布,让图像完全显示;(3)添加帧;(4)将其他的图像依次添加到对应帧的舞台上。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知识瓶颈,这就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任务的驱动下,体验整个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最终提高课堂效率,实现优质课堂。
四、健全评价机制,注重情感引导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评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而消极的评价往往伤人自尊,打消信心。所以,积极的评价是优质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树立探索信心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广义的评价还涵盖鼓励、启发和点拨,一线教师要注意发挥辅导作用,充分利用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以此来客观认知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下面从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学生自评
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比较熟悉,也更容易相互发现缺点和指导改正。因此,在学生完成“蛙跳”动画制作后,笔者先不置可否,鼓励他们相互检查展开自我批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修正;总结并解决问题后,在互评的过程中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对对方的作品进行分析,说一说自己的作品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何改进?自己怎样学习对方的长处,并结合自己受到的启发重新修改自己的作品。这样在反思和互相交流中又产生了许多制作灵感和奇思妙想,从而刺激学生归纳知识,开拓创新,提高知识技能和素养。
2.教师点评
即使精讲细作,我们发现在学生实际制作中还会暴露出一些细节问题而造成的动画失败,这时我们也不要一味地去批评,而是要鼓励学生通过失败去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驱动他们多想、多练,才能变消极为积极,变失败为动力。当然,也有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这时我们可以适时点拨,让学生产生一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最后再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去自主完成,多做多练,定然能了然于胸,推陈出新。
上文是笔者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如何构建优质课堂的归纳和总结。信息技术的操作性比较强,如果不亲身实践的话,可能许多概念和操作流程只能是死板的说教,小学生甚至都无法理解。这就要求一线教师要立足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积极探索契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我相信,我们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探索,不断反思总结,肯定能找出适合自己班级学情的更优化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许红霞,殷豪.拉开精彩的序幕,让信息技术课堂更高效[J].新课程:上旬,2013(05).
[2]吕胜君.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9).
[3]魏成刚.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索[J].小学科学:教师,2010(01).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