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中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普遍面临许多困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教材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与语文、历史等教材相比,显得单调、抽象、枯燥无味,学生不愿意看。(2)教师问题。教育改革已进行了多次,但政治教师固有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仍然没有改变,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仍时有发生。(3)高考模式问题。江苏高考只有语、数、外算总分,学生的所有精力基本上都在这三门课上了,学校的教学评价也是唯语、数、外论,学生根本不愿意花时间在政治上,甚至有的班主任不容许课后看政治书。
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效率,如何吸引学生,是我们所有政治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兴趣的培养是增效的治本之策。我从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要想达到目的就要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抓住学生。我们要学会选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从学生入手、从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那么,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呢?这就涉及如何选择案例。
一、案例要有“趣味性”
政治课教材本身的空洞乏味,加上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等因素,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人说:“兴趣是天才。”“兴趣是智力之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兴趣,就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生活,从学生出发,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感兴趣了自然就有学习的动力,所以案例选择要有趣味性。学生不喜欢《政治生活》,甚至认为很假,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有关政府的知识枯燥无味,在《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中,我通过漫画引入,令学生眼前一亮,马上有了参与的兴趣。我以漫画官—好官—官的责任—启示为教学主线,学生参与度很高,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二、案例要有“新颖性”
即所用案例必须鲜活,而非过时。说的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东西,学生就没有兴趣了;只有将最近发生的、贴近学生的、贴近生活的新知识、新信息引入课堂,才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相反,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激情,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如,《国家与国际组织》纯粹是理论教学,与学生生活很远,学生不了解、不关心,教学难度很大。在选修《国际组织》美国三权分立的教学中,我选取了最新美国政府关门的有关新闻片段作为案例情景,学生没想到政府也能关门,于是积极探究。有的学生知识面广,已经了解相关新闻,我趁机让他们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就这样,一个离学生生活很远的知识瞬间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案例要有“针对性”
跟其他学科一样,政治课教学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如何有效地实现目标,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这是我们选取情境案例必须考虑的问题。案例的选择既要源于生活,来自身边,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同时又要高于生活,有探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绝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否则会弄巧成拙,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在《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中,针对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这一知识点,我播放了一个关于任长霞的视频,同时又提前要求学生从理论的高度归纳任长霞的做法带给我们哪些启示。任长霞感动了中国,当然也能感动我的学生。提前做工作又避免了学生只图热闹的可能,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感悟道理。
四、案例要有“综合性”
即所选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案例的选择既要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还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带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研究。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科知识,还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当然,在教学中利用的案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宜综则综,关键在综合恰当。例如,在《政府的职能》的职能教学中,我结合经济生活中市场局限性和宏观调控的知识,我告诉学生在文化生活中促进文化创新也与之有关,又告诉学生以后学了哲学还能用得着。
五、案例要有“贴近性”
引用的案例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应该与己有关,而不是遥不可及、关系不大。在《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一课中,我选择了大衣哥——朱之文作为材料,朱之文是学生熟悉的草根明星,学生了解、羡慕、敬佩。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分别是:走出农村地、回报农村情、历经万苦方出头几个情景。然后让学生探究讨论,得出下面几个知识点: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在个人、社会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那么我们自身的价值呢?我们是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在班级、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无形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我想,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只要能充分运用情景案例教学,综合考虑以上“五性”,就一定能够达到减时增效、提高兴趣的目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洪中学)
编辑 武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