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怎样让中学生喜欢课文课,其中的奥妙很多。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师强化教学风格、更新课堂观念、关注学生心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喜欢上语文课、自觉地学习好语文课,至关重要。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教学;对策
三尺讲台是教师的一方阵地,同时也是展示自己的一个舞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样让学生有兴趣、有热情地融入课堂学习,从而喜欢上这门学科,是对老师综合能力的一个检验。语文老师的综合能力不仅表现在知识潜能上,还表现在教学风格、教学技巧,以及对学生心理的关注上。通过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我在和学生的磨合中逐渐找到了一些规律。
一、切中情感交融点,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心灵
中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也是最容易被触碰的。老师每讲一篇课文,首先应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心灵的相通之处,然后着眼相通之处来设计教案。在讲《采薇》一文时,我认为课文内容与学生心灵有相通之处,“想家”是课文与学生的情感交融点。《采薇》一文写的是一位久戍之卒思乡回家的故事,我的学生一般几个月回家一次,都有浓厚的思乡念亲情结。我根据这一情感交融点设计了教案,特别巧设了一段导语,而且声情并茂地给大家朗读了这段导语:“家,是每个人感到最温暖的地方,是难舍的亲情,是一份眷恋,是我们走到天涯海角都在牵挂的地方。看一下每到过年春运时的茫茫人流,‘回家’是每个中国人心底一遍遍的呼喊。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个三千年前的久戍之卒,顶风冒雪,历尽千辛万苦,忍受饥渴劳累回家的故事。”随着我对文章题目的板书,这段导语犹如一块磁石,触动了学生心扉,迅速将学生引向授课主题,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之中。同学们忘掉了诗经原本生涩的字句,怀着浓厚的兴趣,迅速地走进了这个故事。课堂上同学们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听我讲述这个故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堂课,我感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老师来激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固然“乐之者”受制于多种因素,但老师的启发诱导不可或缺。
二、实行师生互动机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好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既需要老师把课讲好,也需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就是说,语文课堂只有让学生手脑动起来,学生才会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到知识,增长本领。我在讲授每一篇课文时,都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或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踊跃参与讨论,或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动作。如,我在讲萧乾的《吆喝》一文时就让学生对一些吆喝声进行了模仿,我还特别结合当地实际让学生模仿商贩叫卖的吆喝声。有的学生模仿相声演员郭德刚吆喝“汇源冰糖葫芦汁”;看的模仿《红灯记》中的李玉和吆喝“戗剪子哦,磨菜刀”。我在讲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时让学生谈“端午节”的来历,谈自己在家是怎样过“端午节”的。由此,学生对学习课文《吆喝》《端午的鸭蛋》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当地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我结合这篇课文,让学生编写“我心目中的诸葛亮”手抄报,并在班级交流。学生积极地查找、收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使那些在课堂没有进行的内容在课下得到了补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精当的作业,强化学生的文化自觉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老师启发学生心智的第一现场的话,那么课后作业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扩展和延伸,这就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课后作业的设计既要着眼于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应考虑到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基于此,我布置的课后作业既有对课堂所学知识巩固的内容,也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的内容。我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对课后作业作了这样的设置:一是要求学生查找阅读莫泊桑的作品,对莫泊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二是要求学生做一篇命题小练笔: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我的学生按以上要求认真地完成了作业,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大大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再如,我在讲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散文游记的写法进行归纳,并试写一篇游记。同学们各展其能,对游记的写法作出了归纳整理,多数同学写出了有一定水平的游记文章。
热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强大的动力。我爱上了语文教学,我的学生爱上了学习语文课。师生之间的共同志趣,是我孜孜追求的目标,也是我做好语文教学工作的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济宁市体育运动学校)
编辑 武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