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的,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在终身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笔者就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浅谈自己的一些实际做法。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
阅读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段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其阅读兴趣的指向亦有所不同。少年儿童求知欲望强,可是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的延伸向学生介绍优秀读物,带领学生选择书籍。可以根据年龄段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书刊。我把小学六年划分为三个阅读时段,低年级时段(一二年级)、中年级时段(三四年级)和高年级时段(五六年级)。在低年级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推荐学生订阅一些少儿读物,如《中国儿童报》《少儿画王》等。到中年级时段,主要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和科幻小说。高年级时段主要推荐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还可以适当推荐学生阅读一些诗歌和散文。
二、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
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创设读书的大环境。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的教室里就设置读书角,摆放画报、童话寓言等故事书籍。要求每个学生做一周图书管理员,每个学生一周借阅一本书,在家和家长一起阅读一小时,在校每天安排半个小时的集体读书时间。在集体读书时,我会在教室里放一段轻音乐,和学生一起阅读、分享,静谧、清幽的环境让学生感觉读书真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一定会受到感染、熏陶。在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中,我和我的学生始终坚持,从不间断。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叶圣陶说:“阅读水平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是尤其重要的一个。”在小学低年级时,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我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完成一篇“说话”练习,主要是以说为主,说说自己本周读的什么书,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喜欢书中的什么人或物等。到中高年级,我便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录优美、精彩的词句、片断,写读后感等。还可以用笔把感触较深的地方圈圈划划加上批注,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实践证明,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才能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读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把书真正读好,读明白。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展现自我
当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到一定的时间,课外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文内涵有了一定的感悟时,那就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状况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得以把自己的所得展现出来,让他们更热爱阅读。到三四年级,我便着重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将阅读获得的信息相互交流,开阔视野,交流思想,分享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和观点后的愉悦。每学期我都要开展一次“阅读交流周”系列活动,组织“手抄报展览”“演讲会”和“日记赠言”等一系列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在高年级阶段,定期开设读书节,举行读书感受交流活动,进行古诗文背诵擂台赛、讲故事擂台赛,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热情,使阅读活动更富有情趣和生命力。
对学生进行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以为社会输送爱读书、会读书的人才为己任、让学生树立终身读书的理念,接过华夏祖先传下来的文明的接力棒,凭借丰厚的学识和睿智的大脑叩响新世纪的大门。
(作者单位 甘肃省山丹县李桥中心小学)
编辑 刘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