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2013-12-29 00:00:00吴海燕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摘 要: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体育活动;小学生;自信心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并融入集体中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在班集体中进行身体练习的,那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感觉很近,相互间感到既亲切又依赖,这样会引起彼此间的情绪达到共鸣。由于班集体的影响力,会促使每个孩子以教师和班中的榜样为模范,进行不断练习。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种表情,都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做得对不对、好不好。特别是教师在活动中经常运用视线接触,与每个孩子进行心理交流,这样能及时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发生变化,做到及时鼓励并帮助树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在教学中,对动作的完成给予及时的鼓励,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通过教师及时的鼓励,也能使那些自认为不行的学生的心理发生改变,逐步从各个方面提高自信心。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前滚翻时,由于学生年龄小,又是初学,所以不可能快速地掌握动作,特别是一些女生,往往出现滚不正、起不来的现象,而看到其他同学都能滚过去,还有的能站起来时,就会认为自己不行,丧失信心,不肯练习,造成学不会。这时,教师就应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从正面鼓励他们,肯定他们做得好的一面,并在保护帮助下让她们完成前滚翻动作,在教师手把手的情况下,她们能感受到动作的步骤方法,让她们体验到滚过去,并能站起来的成功,接着体会老师竖起大拇指后的喜悦,自信心不足的状态逐步提高。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使每个孩子都把自己融为集体中。这样的集体才能成为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摇篮。

二、打破传统,提高要求让孩子在挑战中获得自信

社会在发展,人在发展,孩子同样也在发展中,我们要不断打破常规,并在此基础上改变和提高要求,让孩子在面临新挑战时,能在挑战中树立自信心。例如,在大班的从高处往低处跳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以前的标准是60厘米,那么根据现在孩子的弹跳素质,我认为大部分孩子会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所以必须降低高度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教学实践中发现,当30厘米高度时,孩子们都欣喜若狂,争先恐后地去尝试,当尝试成功后,他们是信心十足。40厘米高度出现时,就发现有几个小孩不敢跳了,那么老师就必须和他们手拉手一起跳,这样孩子们会克服胆怯的心理,无意中树立自信。50厘米时,就让跳过的孩子,拉着不敢跳的孩子跳,而且他们是几乎没有差距的情况下。60厘米时,十个孩子一起在老师的带领下,统一口令共同完成。到最后有很多孩子能从90厘米的高度跳下,能力较弱的孩子也能从60厘米的高度跳下。每一个新的高度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次新的挑战,当他们每战胜一次高度,就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从成功中孩子们能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己有信心。

三、区别对待,不同要求,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要区别对待孩子,不能搞“一刀切”,否则会伤孩子的自尊,就谈不上自信。如,以90厘米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达到,这样对素质较差的孩子,他们虽努力,也不一定能取得成功,这些孩子会对自己失去信心,那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安排多种不等的高度,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增加高度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这样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身体素质较弱的孩子来说,在低的高度上获得成功,他们也有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这样利于他们逐步建立自信。同样,在其他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对不同的孩子提不同的要求,安排不同的内容,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对孩子树立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四、创造空间、条件,让孩子主动探索

体育活动也能开发智力,孩子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他们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对自信心缺乏或不足的学生,在完成基本动作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他们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这不仅能满足小学生好表现的欲望,而且能在表现中帮助其逐渐克服和矫正因缺乏信心而带来的自卑和胆怯心理,这样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例如,在五年级教“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中,教师抓住时机,有意识地让某些学生在大家面前做动作,即使做错了也不批评,而是帮助他们把错误动作纠正过来,表扬他们勇敢的精神。这样能帮助他们逐渐形成战胜自我的良好心理。课中任何一样器材展示在孩子面前,告诉他们注意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去玩。这样,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也随之增加。

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单靠一个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各科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同时在培养过程中,要沟通信息,不断改变方法,形成教育合力,才利于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沭阳县师范附属小学)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