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探究过程 促进自主发展

2013-12-29 00:00:00杨秀平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通过联系生活、动手实践、营造氛围、创设情境等方式让自主探索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自主探究;有效学习;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如何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自主发展呢?

一、联系生活,自主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认识到这些知识应该怎样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百位数减法347-163时,为了突破“十位不够减要从百位退1”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个操作游戏。我准备了3张100元、4张10元、7张1元面额的人民币,让3位学生分别拿好,对应着按个、十、百位的顺序给另一位学生付钱,而且要求这位学生不能找钱。拿着7元钱的学生很快付出了3元钱剩下4元钱,可是拿着40元钱的学生要付出60元钱就困难了,我让同学们帮他想办法,大家各抒己见议论开了,有的说:先付出40元,再借20元。马上有学生反对:只有3张100元,哪里去借20元。有的说:那就向拿300元的同学借。大家认为这种方法好,哪位照着做了,可是还是付不出来,大家又出主意,用10张10元面额的钱换1张100元面额的钱。我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换?大家说:因为一百里面有10个10,就这样第二位学生也付好了钱剩下200元,再付出100元,就剩下100元。347-163就等于184,通过生动的操作演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无需多费口舌,“退位”这个难点就在学生自己的体验中被创造性地化解了。再如,在认识“升”与“毫升”这一课时后,Y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请学生回家调查去搜集生活中用到“升(L)与毫升(ML)”的地方,和老师比一比谁搜集的多?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的同时,又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动手实践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可以有效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畅所欲言,摆出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思路,提出学习中的困惑,是体现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法。

三、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提倡创设有助于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H教师在教学“公顷”的认识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100米有多长?那么,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到底有多大?指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领学生沿着课前在校园内画的一个边长100米的正方形走一走、看一看,从而帮助他们实际体验到1公顷是一个多大的面积单位。这位教师虽然花了几分钟的时间,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1公顷大小的观念,比起死记硬背得到的,可谓印象深刻。

四、营造氛围,自主发展

只有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合作与交流,才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激起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W老师不断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后,教师用1平方厘米去量黑板的面积,并问学生有什么感觉,以激发学生寻求更大面积单位的欲望。这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根据刚才学生的感觉,引导道:这个比平方厘米大一些的面积单位由同学们自己来创造,哪个同学愿意试一试?顿时,学生情趣高涨,马上有许多同学说:平方分米。这时教师及时给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创造’了一个面积单位”的赞扬。但教师没有就此停下来,又把学生的思维领向了新的制高点:“老师不讲,同学们不要看书,谁能说说刚才你们创造的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能在空间比划一下吗?”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很快有学生演示出来了,老师趁热打铁:“谁能说一下1平方分米是怎样得来的?”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主地观察、起疑、比较、争辩、归纳……终于得到发现,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会了创造,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获得知识的本身。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应当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实质性的操作、交流;少一些与数学无关的活动,多一些有助于数学思考的探究、实验;少一些浮躁的热闹,多一些对数学的充分体验和感悟。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结论的概括乃至知识结构的构建和探索的过程,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陈丽林.创新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D].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03).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史圩小学)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