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2013-12-29 00:00:00刘丽芹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摘 要:小学语文作文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能够使小学生愿意写作、写好作文,是教师教学的关键,下面将通过介绍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感情抒发、素材积累、创新题材和写作兴趣这几方面,阐述小学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解析

小学语文作文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学作文的学习主要用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锻炼学生写作文笔,增加学生课外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等。由于传统教育方式比较死板,导致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排斥写作,下面我们将如何教学进行解析。

一、兴趣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要讲求方法,使学生愿意去学习。教师在教学时不要过分限制学生的思维,在明确了积极健康的大方向后,更多地发挥空间留给学生自己。学习要结合实际,结合生活,脱离现实的文章不能够真正地表达感情,如,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公园游玩,然后布置一篇游记,可以记录沿途的趣事、风景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等。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这种题材能够无限地发挥想象力,文章内容也会是真实情感的抒发,自由发挥的作文要比命题作文感情更真实。或者是课堂上教师讲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要求学生续写故事结尾。每一个学生的想法不同,因此,能够创作出无限的故事。这些方法会使学生愿意去写作文,达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目的。

二、情感抒发

由于小学生没有真正的社会阅历,写作功底刚刚处于初级阶段,一些学生受到网络小说的影响,写作时随意编造的故事看似好玩,实际上逻辑性差、无意义、没有真情实感,如果不加以纠正会使小学生产生错误的学习观念,所以,就要求写作内容首先要从真实的感情出发,在感动别人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打动自己。情感的抒发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开始,例如,记录一件最记忆犹新的事、描述自己的家人等,这些题目虽然没什么创新,但是可以使学生的基础更加扎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对写作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素材积累

常言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随着对作文的深入学习,想要写出一篇好的作文,除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种修辞以外,平时还要增强知识的积累,如,成语、典故、名人名言、好词好句的运用等。由于小学的课业负担不是很重,所以,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留给学生阅读一些有意义的课外书籍,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同时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为学生布置一些写读后感、摘抄好词好句名人名言的作业,并要求学生记忆。

学生阅读的书籍首先要积极健康,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简化的名著,如,《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励志小故事》等书籍。由于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所以,不建议学生看一些内容思想成熟的书籍,如,《红楼梦》或者是一些关于黑色幽默的书籍。同时,家长还要监督孩子,由于他们的判断能力较差,极容易沉迷于网络小说或恐怖故事中,这些文章没什么内涵,不利于小学生的作文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

四、题材新颖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鲜的事物越来越多,作文的题材也要不断创新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文对主题的选择和立意的确定,直接影响到作文的质量,老旧的题材使人不需要将文章全部读完就会猜想到结局,这样不仅仅无法吸引教师的目光,自己写作时也会感到平淡无味,使写作文的水平得不到提高。

文章的立意要有创新,即使开头写得很精彩,但是结局俗套,依然不能够在考试中拿到高的分数。学习作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多穿插一些名人为人的故事,弘扬正能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学习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真正地热爱写作。小学语文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一点一滴开始,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不要禁锢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做到提高文学素养。

五、鼓励写作

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多鼓励,即使学生的文笔还很稚嫩,作文的内容很幼稚,教师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写作,因为质的飞跃是需要量的积累来完成的。如,教师将优秀的文章在班上进行宣读和展示,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嘉奖,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对于基础不足的学生要多辅导,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晓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方式探微[J].教师,2013(24).

[2]姚彦红.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3(23).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三灶中心小学)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