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下册)一文要求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行感悟”时,恰巧课文后面“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的第三小题也正好涉及这一点(要求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从而对作者的思想脉络进行整体把握。这一题的三个选项内容分别是:(1)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3)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于是我便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各抒己见,结果一名叫董××的女学生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思想内涵应该选择选项(2)!”她的话还没有说完,一名叫王×的男生立刻站起来反对道:“既然你认为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枯燥无味的,那么用课本上的话说,同学们不是可以‘爬到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苍蝇喂蚂蚁’‘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戏’,而我则可以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描画来玩乐吗?所以,我认为应选择选48282108a5b097aa2cf1af2b6a39fdc4b01480f86bdf27e5c8670e090b868cf8项(3)!”被抢白的女同学立刻反驳说:“既然你这么说,那么我倒想问问你:对于学生的玩,老师为什么会在教室里大叫?让学生读一些像‘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那样读都读不好、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点儿都读不懂的文章,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从哪里来?另外,作者在问老师‘怪哉虫’时,老师‘脸上还有怒色了’,让学生老是闷在问题中,这对年龄很小的孩童来说‘三味书屋’又怎么能是快乐的呢?同时,学生趁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戏’、作者则是喜欢画画——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描画’,用今天的话说这些则是在读书时间偷玩——违纪行为;老师不喜欢学生问问题,这也和我们今天的学习以及老师鼓励同学问问题不一样,从这些我可以推断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枯燥的,学生肯定是不会感兴趣的!所以,这不能不说是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故而我还是坚持我之前的选择——答案(2)”……
听了同学们热烈的争论,想到《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教育出版社)在“练习说明”中说“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那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并且在“课文研讨”中“问题研究”认为“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体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课文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行。”诚然,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于他们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从课文中找到自己所认可的选项的理由,我们是要给予肯定——但这也仅仅能从保护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方面“给予适当肯定”,但绝不能像“‘课文研讨’中‘问题研究’所认为的‘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体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否则,眼前这两种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我要是真的按照《教师教学用书》里说的那样,都给予适当肯定和认可,那位被抢白的女同学有理有据的说法,在此思想指引的评价下,是不是要大打折扣?想到这里,我觉得这个练习的“说明建议”最好能改成“学生可能会对这三种说法持有不同见解,教师都要在给予适当肯定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看谁说得更有依据、更有道理、更让人信服(尽量从课本中找到充分、翔实的依据)。最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予以确定选项。”当然,对于这样一个由于作者的离世而无从证实、从而颇受争议的问题,我这么肯定地说,也许会有人会持有不同意见:对于连专家都存在争议不能确定的问题,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无论赞成那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但我却认为真正的“哈姆雷特”实际上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作者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就本文而言,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情感选项(2)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古人曾告诉我们应该“披文以入情”,有且只有这样才是对课文解读最佳的选择——这也正像这位女同学那样从课文中找到了理由的充分依据!否则,“一千个读者”或许也只能是对文本的至少是九百九十九个错误解读!
(作者单位 江苏省邳州市四户中学)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