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班级合作学习小组的策略浅议

2013-12-29 00:00:00安文涛蒿小梅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摘 要: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完善则是落实这一转变的有效途径。要使小组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对小组建立的前提、小组的存在形式、小组成员的人数、座位编定以及小组内成员的优化搭配等做出科学合理的策划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交流意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关键词:班级;学习小组;组建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小组形式进行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而言,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人文性。但要使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并持续发挥小组学习正常高效的目的,除具备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外,重视对班级内学习小组的组建也是尤为关键的。

一、小组建立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建立的班级小组能更有效地发挥合作效益,除了评价这一重要工具外,在起初建立学习小组时,应重视班主任牵头,会同各科任教师共同研究讨论建立班级学习小组这一原则,只有这样建立的小组才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也会使小组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宜每位教师在班级内独自建立各自的学习小组,否则,纷乱的分组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或者使教师之间因意见不统一而出现学生座次、小组成员分工等方面的分歧,既给课堂教学带来不便,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小组存在的形式

从目前班级小组建设存在的形式来看,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所谓有形,就是将桌凳按一定的形式拼在一起,形成较为固定的摆放形式,上课后学生以事先确定的位置就座,小组形成一目了然;所谓无形,就是对桌凳没有进行特殊摆放,上课时学生以传统的、“插秧式”的方式面对讲台就座,而在教学中需要小组进行解决问题时,成员再去寻找自己的小组。在笔者认为,班级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应以“有形”为宜,建立学习小组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提高教学成效,并且“有形”的小组形式更便于学生交流,或是语言的、或是眼神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能提高交流的时效,而且能提升交流的质量。另外,也避免了在“无形”状态下进行小组交流时出现的桌凳碰撞、学生吵闹等不良现象。

三、成员的座位编定

有好多老师会说,“有形”的小组座位编定,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笔者认为,有这种看法的教师其深层的问题还在于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或在吃不透教学内容的情况下,离不开教材、离不开教案(导案),或不放弃自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授,更离不开讲台,因而导致部分学生在持续的某一坐姿下出现不适的现象。并有部分教师在“无形”小组状态下组织小组学习时,让前一桌的学生转向后一桌,原本只有一人或两人所拥有的桌面突然变为两人或四人去占用,这时,学生面对面太近又不能书写。还有个别教师在“有形”小组状态下组织小组学习时,部分学生面对讲台而又有部分学生背对讲台就应(如,以4人为一学习小组时,2人面对讲台,2人背对讲台),这都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就目前来看,小组成员的坐向以“U”形为宜,即当讲台在教室北墙时,学生可背对教室东、南、西而坐,当讲台在教室东墙时,学生可背对教室南、西、北而坐,依次安排为宜,并且学生的座位要定时轮换,不能一坐到底。同时,要根据班级学生数的多少,对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方位、坐法都要精心策划,做到既合情,又合理,同时不失科学性。

四、小组人数的确定

一般来说,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这样,在利用小组学习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小组每个成员,并让小组成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观点。但在目前,由于地域差异、城乡差异以及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学生集中涌向城市或教育资源较好的学校,也导致七八十人的大班额频频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在班级内利用小组学习就显得比较困难,因此,解决大班额便是首要任务。当然,在班级内建立8~10人的大组未尝不可,但小组成员最好不要超过8人,因为只有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才能正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及优势。

五、成员的优化搭配

小组成员的搭配,要讲求科学性。在编定座位前,首先要对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学业成绩、行为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等因素做认真的了解,其次,要在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男女搭配、性格搭配、学习行为搭配、学科能力搭配、学业成绩搭配等,以凸显积极进取、团结向上、合作高效的特点,从而形成最优化合作学习小组。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和深入,建立班级学习小组已逐渐成为许多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模式,而这种模式的建立和运用,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交流意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种形式的存在也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照顾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突破传统课堂中以“灌输式”为主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注重班级内学习小组的组建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习小组功效的首要条件。

(作者单位 安文涛: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三十里铺小学 蒿小梅: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湾儿川小学)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