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3-12-29 00:00:00陈丹群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摘 要:在当今社会,人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个人能力。为了使学生在呼吁创造精神的社会中有所建树,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系统地设计和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创新意识

当前,我们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大力开展以创新教学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中心就是创新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导入中激发创新意识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一堂课能否成功,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理解、渴望知识的火药。”作为语文教学环节的第一关——课堂导入,则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导火线。这根导火线的设置,对于整堂课的成与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只有将无趣的知识“装扮”得新颖一点,引起学生兴趣,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必须实行开放的、民主式的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也必须解放思想,抢占课堂主动权,敢于善于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乐意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应把创新意识落实到课堂的每一步,具体做法有:

1.学贵质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质疑对知识学习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古人云:“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出示课题后,问:“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问题,如,“这个中国孩子发出的呼声是什么?为什么要发出呼声?向谁发出呼声?……”这样就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了铺垫,激励学生探索新知识。

2.创设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一切思维创造活动的源泉,它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创造劳动不可或缺的。想象力虽然是天生的,但是后天的培养更加重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就显得举足轻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条途径创设时机,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文时,学生对“雪地捕鸟”这件事特别感兴趣。教师因势利导,围绕“捕鸟”这个主题,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想象大雪后沙地的景象,闰土和小伙伴的衣着、神态,捕鸟前的准备工作,鸟雀吃食的动作、神态,隐蔽时和鸟雀走进竹匾时的心情以及捕到什么鸟,如何处理战利品等,以《闰土捕鸟》为题进行扩写。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因素。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刺激做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灵活性与独创性的训练,对于思维,无论是质量,还是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多角度地思考,不仅要考虑整体,而且还要考虑细节,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训练学生思维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不受消极定式的桎梏,因而能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为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牛郎与织女》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赞叹牛郎与织女的纯真爱情,并敢于与一切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但是,有一学生这样说:“王母娘娘并非恶势力,她只是为要维护天地间的准则,试想,如果大家都不遵循规则,那世间岂不是都乱套了。”这样的观点难道不对吗?对于这样的独特看法,也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三、在课堂结尾时激发创新高潮

一堂好的课堂结尾可以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余音绕梁的感觉。

如果课堂的结尾教师处理得很好的话,更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成为一个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教学《滥竽充数》时,故事虽已结束,教师这时问:“南郭先生后来会怎样做呢?”学生有的说,南郭先生本性不改,到别的国家去混了。也有的说,南郭先生后悔了,他练起了吹竽,三年后他成了吹竽能手,并认识到了之前的错误,为此而忏悔。虽然结果不同,但引起学生深思,自己去创造性地设计、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志光.创造性教育与人才[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

[2]王耘.小学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06.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厚德小学)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