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对策,从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师资队伍建设、就业课程设置、就业反馈机制建立四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途径。
关键词: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对策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经历了由“统包统分、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转变,毕业生自主择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不断完善和发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对策是目前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一、高等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运行不完善
高校一般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但这些中心大多隶属于学生工作部的管理,普遍存在着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经费保障不足的问题,日常的工作内容仅限于发布就业信息、举办招聘会、办理就业的相关手续,对于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相对欠缺。就业指导的工作一般下放到各二级学院,由毕业班的辅导员承担实施。但是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运行体系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2.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理论性不强,缺乏专业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严重匮乏,很多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由辅导员承担,辅导员本来日常事务缠身,该方面的研究不深入,虽然有一定的学生就业工作经验,但是对于就业指导、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职业规划的理论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就业指导的长远发展,取得的效果不佳。对于高等医学院校来讲,情况可能更加糟糕,因为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不同,它的专业性强,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等的专业人才更是匮乏,虽然有些专题会邀请一些业内专家和校外人员,但这些人员并不一定了解该专业学生的特点,并且这些邀请只是短暂的、临时的,缺乏长期性和连续性。
3.就业指导的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
(1)高等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还处在季节性、快餐式、推销型的指导。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安排在实习之前的大三或大四下学期的集中培训,而大一、大二、大三过程中再没有相关的内容。(2)就业指导课内容单一。首先,内容的编排大致相同,一般包括面试的礼仪、就业政策的介绍、求职技巧、简历的书写等。这些内容主要针对毕业生后期就业的冲刺教育,缺乏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职业定位、就业预期、就业心态、生涯规划等的引导。其次,就业指导课没有与专业相结合。医学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医务人员,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就业指导课要与专业相结合。再次,缺乏对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因为有的学生可能将来从事科研人员、教师、医药开发等,要结合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打造其应有的素质。另外,可能有些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欠缺,心理素质不高等,要有针对性地 开展分类指导。
二、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1.建立独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
首先成立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在该机构下设二级部门,如,事务管理办公室、市场开拓办公室、就业指导教研室等,(1)要准确把握就业政策,为学生提供服务。(2)要与用人单位加强沟通联系,一方面进行市场调研,准备掌握市场对各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并将此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另一方面将用人单位请进来举行招聘会。(3)负责全校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设计,制定教学大纲,并根据市场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就业指导机构要实施校级—院级二级管理的模式,起到统筹、规划、引领、研究的目的。
2.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师资建设
就业指导队伍的工作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所以对就业指导的教师要求很高,就业指导队伍必须是一个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队伍,因为这个队伍所要胜任的工作关系到毕业生未来的发展,他们既要有医学专业背景,了解学生的培养计划,又要熟悉心理学、法律法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一方面要聘请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带头人或者技术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培养。必须将他们专业素质的提高纳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他们出去进修学习,熟悉此领域最新的进展,提高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的理论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方式,学习就业咨询、个体咨询的方法,提高就业工作水平。
3.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等医学院校不能停留在为就业指导而指导的阶段,应该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本科教育的全过程,让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深入学生当中,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去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一着重在于适应性的教育和职业认知,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前景。大二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探索和职业定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和价值观,并不断进行调整。大三进行就业观念和确定职业定位的教育。大四主要进行就业指导,内容包含政策的讲解、面试技巧、心理的调适,同时要对不同职业定位的学生分类指导,比如意向从事科学研究、教师、医药开发、临床工作的学生要根据职业特点和技能要求,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坊,重点加强相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大五要进行针对性的就业个体咨询,服务就业工作中出现的特殊情况。
4.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机制
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机制是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学校可以通过校友会,向用人单位发放“毕业生质量反馈表”或者通过暑期社会调查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一方面通过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对母校就业指导工作和培养计划的意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以此来帮助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方面与社会需求接轨。通过就业跟踪调查,可以使校方了解市场、看到不足、发现问题,从而瞄准办学方向、把握教学趋向、明确就业方向。另一方面让在校生提前了解医院或者企业的情况,让他们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有大致了解,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定位。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创新,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学习研究,才能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才能形成一套符合医科院校的科学、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最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鹏举,杨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4):120-121.
[2]陶海生.试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出国与就业,2011(2):29-30.
[3]沈富儿.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探讨[D].福建:厦门大学,2008:39.
(作者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