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分析、综合当前有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研究材料的基础上,界定田径教学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并且进一步分析其构成要素。
关键词:田径教学;社会适应能力;评价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1.田径教学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
王振宇指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下若能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他就能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此观点突出了社会适应能力的限定性,并且交代了社会适应能力的三个构成维度:掌握社会规范、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治;陈会昌指出:社会适应能力分为三个维度,即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及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郗春艳指出:社会适应能力是指相对于个人年龄与文化背景、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此观点突出了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对性,强调了年龄和文化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同时指出社会适应能力的两个维度:独立处理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概况地理解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即: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的适应性的改变。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更多的重视大学生从学校生活到走入社会所应具备的未来职业生涯的培育。比较关注的是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学习适应、人际交往、抗挫折、独立生活、社会实践等因素的研究。有些学者将学习适应能力列入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下属概念,内涵范围很广、因素很多。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4)田径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具体目标(五)表述为: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其相呼应的学习评价中仅仅以“也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而已。课程目标与学习评价并没有在内容、范围上不对应,可操作性不强。国家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标准中社会适应能力领域评价目标,明确了评价指标:人际关系、合作与竞争能力、社会规范与角色、耐挫折能力、获取体育与健康资源的能力。其具体内容与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中社会适应能力领域的目标评价还是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给实际教学中科学准确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带来很大的难度。
体育专业田径教学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为:在特定的田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取得对情景的适应、人际互动的适应以及个体的全面发展的本领。
2.田径教学中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及发展过程分析
体育教学过程中使运动能力不断提高、运动技能逐渐熟练成为专业田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课程学习过程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步,因此,在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不断提高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只是把体育课单纯地视为运动技能的传授,在田径教学中,明确学生学习田径技能的学习规律,在泛化、分化、自动化的过程中如何接受遭受挫折,实际上是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也会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
紧紧围绕专业田径教学课程目标和具体目标多元化与学生田径教学适应能力的评价相呼应,在课程学习阶段、单元教学阶段、每次教学课上循序渐进,使教学目标与任务明确化。教学组织中将学生的课堂实习常规化,适合分多组进行。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不断地变换教学角色,通过教师讲评使学生在规范与角色的变换情境中,不断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的能力。根据不同的阶段里,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程度灵活变换分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教与学过程,特别适合单元教学中田径单项技术的掌握与提高,能够更好地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灵活掌握专业田径教学的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使之相互融会贯通,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场景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专业田径教学中重点在技术项目的单元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理论与知识的传授教师需要精湛、准确、合理、简洁地设置田径技术要领、明确技术环节的重点、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动作时机、创设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单元教学的前三分之一的学时完成;后期尽可能多地设置教学情境,紧紧围绕着专业教学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给学生介绍丰富多彩的学法思路,以帮助学生发挥探索创新精神,提高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田径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显著的特征便是即时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在田径项目的学习中,虽然个人项目偏多,但如果缺少了竞争对手,那么教学也就变得枯燥乏味。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游戏、比赛等教学形式,重视小组学习掌握快的同学,及时帮助提高其他同学的技术技能是单元教学后期非常重要的一个锻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竞争力、课堂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田径教学主要是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教、学、练的交互行为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田径教学中所进行的活动,一般总是由特定的情景所构成。情景是体育内容的表达方式,这种情景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某种社会形式的简化、浓缩与变形。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学生之间通过相互的交往过程,增强学生在不同情景中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体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体现评价方法、手段的全面性,体现评价主体的全面性,淡化传统评价的区分、选拔、筛选功能,强化评价的反馈、激励等发展性功能。评价体系应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他评的有机融合,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使评价成为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提高可操作性。
二、结论
体育专业田径教学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为:在特定的田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取得对情景的适应、人际互动的适应以及个体的全面发展的本领。
专业田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校园学习生活特定的时期与学段,是具体教学中微观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特定时空段。
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能够贯穿在田径教学的全过程。
对体教专业田径教学中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不断探索紧扣课程目标完善可操作性相关学习评价的过程。田径课程能够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目的:客观公正的测试、描述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状况、配合田径课程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专业田径教学中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为人际关系、合作与竞争能力、社会规范与角色、耐挫折能力。
三、建议
更好地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需要教师有高超、精湛的田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运动技术教学能力做基础。
以教师的主动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挖掘充分的教学空间锻炼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合作与竞争能力。
学生适应能力的评价要与具体田径教学的目标相呼应;学生自评,主要由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认识、态度、常规的执行情况,以及态度的改正或改进情况;互相评价,在自评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在教师的主导下指出该同学好的一方面、不够的一方面和需要努力的一方面;教师综合评价,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多方面提供的第一手材料,评价该同学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田径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信息,促进良好的自我主动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振宇,葛云,曹中平.大学生社会化与教育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陈会昌.大学生社会性发展量表的编制与常模制定[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
[3]郗春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
[4]闻兰,路锋辉.体育课程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J].体育学刊,2007(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EB/OL].教体艺厅[2004]9号.
(作者单位 李维军: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孙艳敏:赤峰市宁城大双庙总校白塔子小学)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