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课堂教学改革以来,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其目的无非是想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方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近来听课发现“自学为主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领会不好,就会出现下列误区:(1)为应付而自学。本来教师可以一句话统领设疑的时候,教师却还设计一个自学提示。(2)伪自学。教师是给了学生自学的时间,但是自学之后还是回到原来的老路子讲读、讲授,我在这里不是否定讲授这种方法,而是说已经选择了自学的形式,那么再去满堂灌,自学就失去了意义,流于形式。(3)教师点拨不到位,使部分自学能力差的孩子没能真正学到东西。要想真正把自学落到实处,让主动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我认为要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预习指导
教师留预习作业,不能大撒手。学习就如同走路,孩子不会走,你不抱着行吗?要让孩子有目的的学,教给孩子自学的方法,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必要时课前可以设计自学提示,让学生围绕提示来自学。如教学“圆柱体积的计算”可以设计以下导学提纲:(1)圆柱体通过切割可以转化你学过的哪种立体图形?(2)转化后的立体图形各部分和圆柱体各部分有什么关系?(3)怎么样求圆柱体的体积。这样坚持训练并将预习要求、读书方法适时渗透,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二、精心设计学习提示
例如,相互交流预习收获,说一说分数乘整数怎样计算?(苏武北海牧羊遇到了哪些困难?)或者把课前的预习提纲出示出来,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预习效果,以此达到互学的目的。这个过程中,可以把自己学习中的困惑互相说一说,组长负责梳理汇报。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问进入导学环节。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不轻易苟同他人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在这里,学情分析很重要,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学生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这些?学生不知道什么,孩子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水平,教师不讲能知道些什么?下一步重在教师的导,自学不是放任自流,不是不管不顾,需要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动态,知道哪些知识点学生学起来会有难度,哪些知识学生容易混淆,哪些知识点为下一个知识点做准备,需要重点强调……教师不能在学生自学之后汇报时候看着办,走一步算一步。
三、分层指导,灵活训练
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使认知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练习。而在备课教案中我发现多数教师没有重点内容的把握,没有指导预案,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很难把握。教师要切记一句话:只有备好课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四、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经过以上步骤后,教师可以可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并很快的内化。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两家子镇中心小学校)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