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活力课堂

2013-12-29 00:00:00王义才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摘 要:随着小班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以前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模式,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同时注重师生交往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引导学生,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在教学中,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呢?

一、尊重学生,唤醒主体意识——课堂活力的前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我们只要合理地利用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刚接手初一时,有一个小男生,上课时经常手托着下巴打瞌睡,我并没有批评而是说:“我应该表扬朱韦伟(化名),他虽然很困,但是并没有趴在桌上睡觉而是托着下巴在坚持。”自从我说了以后,他逐渐改掉了坏习惯,上课比以前认真多了,学习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能会有动态生成?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出现的错误,我从来都不会立即给予否定,可以请其他学生回答,或举反例,或重复、或等待,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健全的人格感染和影响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同时教师要把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作为己任,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从情感上体现学生的自尊,让学生学习并快乐着。

二、提升教学理念,确立主体地位——课堂活力的基础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4763f877c560bbed0048ad1ce955c963学过程观》一文中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也就是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的关系,树立“全人”的理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他们学习的引路人,这样课堂的参与程度会大大提升。更新观念,提升理念,才能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三、设计弹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间——课堂活力的保证

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应该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我在教学时常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计一些新颖巧妙的互换方案,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宏观控制,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可以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活动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互动方式及产生的预想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教学时一般从三方面设计学案:(1)学生本节课设计的问题;(2)练习巩固,目标达成;(3)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四、多媒体介入,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活力的开端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利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设法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很多数学知识是单调乏味的,如果我们用动态的多媒体课来展示,那么可以让学生“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实现由“要我学数学”到“我要学数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压力,使学生愉快地学会认识数学、学会应用数学、学会创造数学。

五、驾驭实施过程,注重小组合作——课堂活力的关键

如何使教学预案“鲜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生成中,真正溶入于互动的课堂。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涌现动态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真正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而小组合作学习又可以弥补教学中不足,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我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1)”一节教学中,对课本11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如何剪,才使剪得的直角三角形全等,然后加以引导,再通过小组内动手操作、交流,感知全等的条件。而在证明全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学会寻找“边角边”证明中的隐含条件,从而完成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突破。

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看着学生敢说了,敢讲了,笔者也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来,使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充满活力,活力课堂应该是多元化的课堂、资源整合的课堂、活而不乱的课堂、充满激情的课堂。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

参考文献:

[1]黄永明,亢红道.中学数学教学法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2]余竹平.中等数学教学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三中)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