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2013-12-29 00:00:00向小林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摘 要:在现代教育中,教师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学生才会对语文感兴趣,才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的前提在于激情;“活”的动力在于激趣;“活”的根本在于启疑和创新;“活”的灵魂在于创造性学习。

关键词:创新教育;激情;激趣;启疑;创新

在现代教育中,创新教育成了主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那种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制约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在现代教学中,我们要提倡以灵活的方式来教学,“活”堪称语文教学的精髓。

一、“活”的前提在于激情

白居易认为“上至圣贤,下至愚呆,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感者”这就倒出了情感魅力的巨大效能。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活”的前提,积极的情感具有强烈的动力功能,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能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让学生真正地“活”起来。例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我首先从多媒体中找出关于“五彩池”的图片资料,制成幻灯片,伴随着舒缓优美的音乐把一张张图片展示出来。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就是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水池,呈咖啡色,柠檬黄,天蓝色……当他们被这绚丽多彩的美丽情景深深吸引住的时候,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导出今天的话题说:“这节课我和你们一起去欣赏五彩池的美景!”这时教室里一片欢腾,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上课伊始,教师将自己感受及情绪体验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愉快振奋的情感体验,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内驱力。

在课堂教学中,更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总理的遗像挂在黑板上方,在哀乐声中,让学生起立,为总理默哀三分钟。然后用极富有情感的语言描述当年百万人民在十里长街为总理送行的场景:时光恢复到1976年1月,千山默哀,万水波息,千万人民悲痛欲绝,敬爱的周总理和我们永别了,让我们再送送总理一程吧……课文一开头就沉浸在对总理的缅怀之中。在情感的共鸣下,语文课堂就呈现出了勃勃生机和无穷活力。

二、“活”的动力在于激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先导,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他们的求知欲就油然而生,并主动而且愉快地学习。例如,在教学李白的诗《送猛浩然之广陵》时,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查阅资料去研究诗人李白,了解李白所处的时代,了解李白是一位什么样的诗人,为什么被称为“诗仙”?李白的作品特点是什么……分小组进行研究,查阅资料,摘抄资料……接着以此项研究为契机,培养学生研究唐诗的兴趣,让学生广泛阅读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畅游“诗海”,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和巩固兴趣。每个小组制定自己的研究主题,然后根据学生制定的专题提出可供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善于抓住契机,挖掘学生的潜力。

三、“活”的根本在于启疑和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热情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会提问到善于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堂上来。例如,在教学《琥珀》这课时,开始点明了推测琥珀形成的时间是“大约一万年”,这时就给学生设疑启发,由于发生的时间久远,谁也没有见过,那么事情的经过是怎么知道的呢?当学生得到启发后,得知是从琥珀的特征推测出来的。之后又进一步设疑:科学家的推测又是否合理呢?这样启发,就使学生怀着探求的欲望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了。

四、“活”的灵魂在于创造性的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惯以经院式讲解,学生仅仅是“听众”,任务是“听”和“记”,毫无选择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即使学生偶有独特的见解,教师也往往以教材和教参为标准进行评判,于是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地学习,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令人窒息的沉闷僵化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创新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各种手段使学生生情入景,让学生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学、会学、愿学、爱学;在参与中不断强化“成功与快乐”的良性循环机制,使学习活动成为充满乐趣的活动。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提出问题:狼向小羊扑去,会吃掉小羊吗?教师就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想象故事的结果。有的学生说,狼扑过去时,由于用力过猛,栽进了小河里被淹死了;有的说,当狼扑过去时,被一块打石头绊住了,摔倒了,小羊趁机跑了;还有的说,正当这时,猎人来了,把狼打死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了。这样教师教的灵活,学生学的主动,自然就“活”了起来。

总之,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不断推陈出新,从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抓起,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的指导思想,学生的“学”一定会有新的韵味,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将会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易凌峰.多元教学评价的发展与趋势.课程·教材·教法,1999(11).

[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万明华.有效的语文教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桂兴小学)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