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为灵魂,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2013-12-29 00:00:00陈勇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摘 要:从思想观念“活”、教学形式“活”、教学资源“活”三方面紧扣“活”字做文章,来开展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灵魂;品德课堂;思想观念;教学形式;教学资源

自《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品德教学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教学的针对性,还是教学的实效性和主动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取得了进步,品德课堂教学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品德教学依然注重学生的道德认识,相对忽略学生的道德体验;品德教学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依然有很大欠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依然有待开发和提高……

那么,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品德课堂的教学实效呢?

笔者认为,应该紧扣“活”字做文章,来开展课堂教学。概括一下,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思想观念“活”、教学形式“活”、教学资源“活”。现分述如下:

一、思想观念“活”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对待新课程标准观念的转化,适应新课程标准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思想,不能一味地死抱着某些理论不放。新课程所提出的理论是“活”的,这“活”主要体现在: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灵活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它可以保证品德教学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灵活地选取教学内容,适当地扩展、变换、延伸教材中的内容,使教学的内容从教材扩展到学生整个生活空间。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1)适当地选取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或有意义的题材。

(2)与本班、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

(3)关注社会新近的发展和变化,选择切合当前实际的教学内容。

(4)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等。

2.教学时间的安排要灵活

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必须灵活机动。我们可以把课文的学习放在正式教学之前,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去预习课文,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明确教材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引发学生认知间的矛盾,然后带领学生到一定的场地活动体验。

3.教学评价的使用要灵活

对儿童进行评价,应当选择多种角度、多种尺度汇集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同学等各方面的信息,因材评价,注意评价的纵向性,淡化评价的横向性,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评价的方法也应灵活多样,可以采取观察、访谈、问卷调查、成长资料袋、偶发性事件处理、意向性实践考查等方法。

二、教学形式“活”

品德教学活动,可以与班级活动、学校大队活动等集体活动联合搞。如果要把品德教学活动形式加以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校外活动和校内活动两大类。校外活动又可以分为家庭生活体验活动和社会生活体验活动两种形式。校内活动则主要指班内活动。

1.社会生活体验活动

现在所说的活动课程,一般是指社会体验活动课程。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参观访问。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各种校外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扩展了兴趣,发展了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把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信念。

(2)现场调查。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地劳动。这类活动的范围比较广泛,可以是打扫卫生、清理杂物等活动,可以是饲养、种植等活动,也可以是其他各种校外活动。

2.班内活动

班内活动,是教学最常用的形式。教学活动大部分都是在课堂内完成的,因而班内活动更具有推广的价值。班内活动的主要方法有:

(1)问题讨论法。讨论是最常用的学生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它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在讨论前,教师要设计一个或几个精要的、紧扣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问题,使讨论的目的性明确,提高讨论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2)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所谓情境模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获得对现实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所谓角色扮演,就是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进行仿真性学习活动。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所进行的角色扮演,应以下面表演为主,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反面角色。

(3)课内竞赛。主要包括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实践证明,学生对于竞赛活动是相当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品德课程的教学实效。

(4)操作实践活动。这种方法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实地劳动相对应,区别就在于一个在课外,一个在课内。很显然,课内的操作实践活动更易于进行,所受的限制也相对较少,因而较为实用,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小实验、小制作等都可以作为课内操作实践活动的内容。

(5)教学游戏。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玩中学”的观念。游戏是儿童学习的有效方式,通过教学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从而切实提高品德学科的教学实效。

三、教学资源“活”

1.人物资源

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重要的人物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人物资源,可以切实提高品德学科的教学实效。

2.书籍资源

这里所说的书籍资源包括图书(含教材)、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照片等文本资源。

3.音像资源

音像资源包括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和DVD、软件等,这在现代化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4.网络资源

为了丰富课程资源,教师应尽可能地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5.地理资源

指学校周围的环境资源,如工厂、养殖场、植物园、纪念馆、德育基地、劳动基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

品德学科教学是活的,因此,我们的研究也应该是活的,发展的。紧扣“活”字做文章,相信必定会对我们的品德教学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赭山小学)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