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季风气候的特征、概念
2.知道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和划分标准
3.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4.能利用季风气候的原理简单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象
5.学会掌握阅读和分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读图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小品:梅雨导入
2.分析季风气候的不同特征
3.模拟梅雨形成示意图
4.读图分析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界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对我国农业地理环境差异的认识
2.对我国气候资源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锁定重点、难点:
重点:
1.季风的特征
2.季风气候的优缺点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
难点:
1.季风气候在实践上的配合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教学过程
第三部分:季风气候显著
【导入新课】小品《梅雨》
【教 师】这个小品反映了什么问题呢?我们要用这节课的时间来解决,前面我们讲了中国南北气温的差异和东西干湿的差异,简单地复习一下:我国冬季气温的特点是?夏季的特点是?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学 生】受纬度的影响,南北温差大。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有南北差异,也有东西向的差异,但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教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部分内容:季风气候显著。在学习本节内之前,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两个城市。
【展示图片】如右图。
【教 师】在这张图上我选取了这两个城市:埃及开罗和我们生活的城市南京,观察这两个城市的位置,看看有没有共性的地方?
【学生回答】有,大概位于同一条纬线上。
【教 师】对,它们的纬度位置大概一致,那它们的自然景观会相同吗?南京我们很熟悉,我找了一张图片,猜猜看这是南京的什么地方?我还找到了一张埃及开罗的图片,金字塔背景,我没去过埃及,但这张照片应该是真实图片,金字塔附近是沙漠。
【教师承转】为什么纬度相同的两个城市,它们的自然景观差异如此之大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季风的内容。
【教 师】首先了解一下什么叫季风。
【学生回答】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黑板上用图示)
【教 师】其次,我们了解一下季风的成因,关于季风的成因比较复杂,根据我们已学知识我们只要了解其中的一个成因就可以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即海洋和陆地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什么性质呢?指的是海洋和陆地升温和降温速度的快慢不一样。为了验证一下到底谁升温快,谁升温慢,我们几个同学做了一个实验,在展示实验结果之前,你猜测一下,同是一盆水和一盆沙子,放在阳光下,谁升温快?下面,我们有请李子昂把实验的过程向同学们描述一下。
学生描述。
【展示图片】
【教师小结】虽然这个实验有些地方没能像我们预料的那样出现结果,但至少说明沙子和水的升温快慢是不一样的,这仅仅是一盆沙子和一盆水,如果我们把沙子和水的面积无限放大,大到沙子有亚欧大陆那么大,水的面积和太平洋一样大,这种温度的变化会更明显。
【教师承转】由于陆地和海洋性质的差异,形成了季风,那在我国季风是如何分布的呢?
【展示图片】我国冬夏季风图。
学生讨论,并将表格填好。
【教 师】我国的冬夏季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展示图片】
【教 师】根据这两张图片,你能说一说冬夏季风会对我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吗?
【学生回答】冬季风使得我国寒冷干燥,夏季风使得我国温暖湿润。
【教师承转】其实在我国,冬夏季风的承转不是在瞬间内完成的,它有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里冬夏季风必然有个相遇的过程,这样就形成了降水。我国大部分的降水属于锋面雨。
【展示图片】
【教师承转】南京的梅雨就属于锋面雨。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教师承转】前面我们讲了冬夏季风,那么在我国是不是所有的地风都能受到季风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不是
【教 师】这里就涉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
【展示图片】
【教 师】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划分的标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到的范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那么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差异到底有多大呢?
【展示图片】
【教师小结】这两张图片的对比就非常明显,玉门关在非季风区内,南京在季风区内,一边是茫茫的沙漠,一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学 生】南京能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而夏季风吹不到玉门关。
【教师小结】本节课了解了季风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剩下来的时间完成填充图册作业。
【教学反思】
一、对课标的理解和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本课对应的课标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由于我国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各种气候的特征及地理条件存在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分析气候特征的方式和手段也必然不同,而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却有明显的特征,因此对教材的研究还是十分必要的,尽管我们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教材本身内容的研究也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扎实地研究教材后才能保证在教学中不出现或少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就如本节课而言,为什么我国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为什么梅雨和伏旱发生的典型区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问题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清楚的问题,尽管上课时不一定讲,但学生如果问起来,你应该能够回答。
二、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新课程已经走过了八年多,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避免教师主宰着课堂,怎样设计有思维容量的问题,怎样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如何提出一些对初中学生而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如何出现教师利用学生差异或学生背景资源等即兴生成,从而出现“没有预约的精彩”以及“对我国气候资源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这两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次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三、关于情景设置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地理课堂来讲,学生的兴趣可能来自教师精美图片的展示,独特风情的描述;来自教师严密的思维,师生愉快的互动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地理的意义,“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课”,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因此建立学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我认为设置教学情境,赋予学科内容生活意义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这次课堂教学中的小品《梅雨》的设计、学生实验的组织和展示、夏季风冬季风性质的分析都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设计的。
四、关于问题设计与高级思维活动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节课是否是好课,就看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好,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为什么引人入胜,关键就在于他问得好,正面问,反面问,于无疑问处问,于有问题处深入问,问得巧妙、恰当。而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一定要有思维容量,有挑战性,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在提出高难度的问题时还要用投影打出来或重复一次,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老师问什么,好的问题应该不是从课本直接可以找到答案的,学生应该比较、分析、综合后再进行回答。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可以组织学生活动,或自主学习,或讨论。好的问题还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教学重点,是学生最有话可说的,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避免疲劳,形成课堂高潮,更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能力就是在这样的活动或互动中形成的。低思维品质的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效用是不大的。
五、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有其优越性,但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在什么地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如何处理等还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比如,是不是问题的答案都要打上去,是不是非用PPT来代替板书,PPT上的内容是否要完整等都是可以讨论的话题。
六、关于课堂反馈
课堂反馈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练习,就能及时调整后继教学,纠正教学中的偏差,从而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有针对性、有趣、高质量的训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一节课45分钟,用5到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是必要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