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2013-12-29 00:00:00姜志东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摘 要:小学阶段是一个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初级阶段。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对于孩子身心教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地普及,这一课程在初级教育过程有了一定的地位和作用,极大限度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方式

一、趣味课程让学生更易接受

回味品德与社会这一教材,无处不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就内容而言,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孩子息息相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材的设计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性,从孩子熟悉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生活中选取孩子所关心的问题。教科书新颖的编排方式以及大量真实感很强的照片还有精美的插图,并且选用了西部闻名的人文景观来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培养孩子热爱家乡、关爱家乡的情感。图片在某些方面而言虽然比文字形象和生动,却不及文字来得明确,在传情达意上是具有一定模糊性的。而图文形影相随使得教科书变得绘声绘色。同时具有可观赏性和可读性,让学生愿意学习,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收获良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比传统的说教更加具有教育性和实效性。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且全新的教科书打破常规逻辑编写,遵照内在逻辑为孩子生活逻辑,它所要表达的是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带有社会生活的问题,正确且有效地促进孩子的良好品质健康形成。

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始终有着一条主线是孩子们的社会生活。孩子的社会生活圈子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正比例增加的,个人到家庭再到学校再上升为祖国和世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正好选择的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生活领域。不经意间建立起个体与自我、社会和自然方面的价值观念,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良好品德及其社会发展。引导孩子向生活进行了全方面学习,获得对tgX07kbduwPa3IvMsndKD2odtxw2KzcBhSvliJ0BCKI=于世界的一个全新认识以及完整的理解,以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书本上,许多问题的讨论往往是开放式的,不局限孩子们的思考能力,也不追求孩子们一个统一的结论。为孩子留有选择、创新以及开拓的余地。编写教科书的方式并不是按照学科的逻辑来编写和设计。而是按照孩子的认知逻辑来编写教科书。非常重视和尊重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重点选择与孩子生活关系密不可分、愿意学习的内容,体现教科书的发展性和现实性。

二、活用新教材

教师应该不断地了解和钻研教材,应该从教材出发,把教学的内容生活化,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愿望。倘若只是单一的教学生节俭,则也只是在说教和空谈,这样的话减少了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利用互动式教学、实践活动等手段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如,节俭这一话题,若只是不断地灌输如何节俭,不断地说教让孩子们难以接受。不如把节俭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相结合,让孩子们自己讨论应该如何节俭。而教师这个时候便只是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孩子们自己感悟浪费和节俭的差别以及正确的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让孩子们自行管管家,管理一个星期或者几天的生活费,了解自己的家庭收支,懂得钱的来之不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精打细算的好习惯。新教科书更改了过去绝对的编写理念,当中包含的科学知识以及道德、审美观念不再是以“告诉”这一单一方式,更多的是让孩子们对于周遭的一切用眼睛去看、去感悟,把孩子们培养成学习和活动的主体。这包含了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让孩子们乐于接受。

而研究性学习即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选择部分觉得比较有意思的课题,用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教学方式。如,《做地球卫士》一课,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首先让孩子们根据兴趣自主独立地思考、讨论制定自己的方案,再把这些方案统一和整理,进入实施的阶段。各小组的成员们把那些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概括。通过小组的成员得出最后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最后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如文章、图表等各种方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教师来不断地引导他们找出方案的不足之处,总结、归纳,让孩子更有效地学习。教师在实施自己的教学方案,往往只有不断地改进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思考在教学中那一系列问题,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局限于古板的课堂教学,应该尽量采取多一点教学方式让教学多样化,让孩子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学到东西,自主有效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是“在孩子现在生活的河流里,引入他们未来将生活的水流,要把我们在遥远地方藏匿的教育的种子逐渐一致到他们那生机勃勃儿童的生活的心田”。

总之,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是灌输小学生正确道德荣辱观的主要渠道,对于引导孩子从小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起奠基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小学品德和社会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合利中心小学)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