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在思,思能得益

2013-12-29 00:00:00赵红梅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实践—反思—再实践,这是一个年轻教师获得成长的关键。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教学竞赛活动,对于我们这样工作在一线的农村语文老师来说,参加一次竞赛课让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有感悟,下面,讲讲我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

一、围绕主题,呈现更具特色的课件

1.根据教学的需要制作幻灯片:我所执教的是六年级语文《最大的麦穗》,这种阅读课的题材很适合做课件,所涉内容不深奥,而且贴近农村小学生的生活,文中的唯一生字“垄”及新词“麦垄”便是很好的体现。

2.对“试上”过程中被指出的不足进行及时的更正,如,幻灯片色调要与课文主题协调;每张幻灯片中的插图或背景图案应有所区别,(比如,主题不同.图案形态不同等)。建议不采用统一模板,不千篇一律;幻灯片中的字体大小、颜色以放映时视觉效果最佳为准,文字排版要符合书写规则,(比如,每节开头空两格,句中或句间的标点符号使用要规范等)。题目要求和内容字体大小、颜色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分。字体还应根据对应的具体教学内容来定,如,生字教学时,用行楷较合适,单独强调某句话时可用黑体或宋体,甚至再运用“加粗”;课题中的字体要与众不同,如,运用“艺术字”等。音乐也要选择与主题契合的,关键环节时的音乐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超链接”的使用,如果会制作,且制作合理、使用熟练时,提倡在合适的地方使用;反之则应避免,以免让神奇快捷的“超链接”变成逃不出的迷宫。教案进行调整时,课件中幻灯片的顺序、内容等也要及时调整。

二、精心磨课,展示更有把握的课堂

要想上出一节更有把握的课,就必须认认真真地磨课。

1.应从思想上重视它,正所谓态度决定成败,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它,你才能有压力、有动力、集中精力地去把这堂课上好。

2.进行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

3.最后要说的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将教案“内化”,直至熟透于心,倒背如流。

三、三备三思,写出一份更具实效的教案

这里所说的“更具实效”应是针对不同的教师特点、不同的学生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环境而言的,最适合的其实才是“更具实效”的。

1.首次定教案时,使我想起了于漪老师的“一篇课文,三次备课”法:拿到一篇课文,先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凭着自己的理解,备第一次课。第二次,找来和这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看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的特色。上课和设想的东西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会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不断区别哪些地方顺利,哪些地方困难,总结经验,反思失败,对设想进行调整,再备第三次课。于漪老师的理论让我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一节课的心脏环节——备课。

2.教学必须有自己的思想,不可照搬别人的,照搬只能出现东施效颦,所以备课必须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融入个性的东西,这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灵魂。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曾告诫儿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一篇文本,正是通过下水自备,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疑惑,提出独到的见解,同时通过教师的自学备课,才能发现更多类似于学生遇到的问题,从而贴近学情,为有针对性地备课打下基础。所以首次定教案,要像一个谦虚的学生那样读熟、读透课文,找准知识点,揣摩教材意图。

3.接下来就是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各种类型的资料,如果课文是经过改写或是节选而来的,那无论如何要将原文找来细读一番,将会有助于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或人物特征、情感等。熟读并理解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等,进一步确定教学目标。除此以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重、难点,可以参照名师的教案、实录,从中搜集相关的信息,并分析其设计意图,设计板书,寻找习题,这些实录中有许多借鉴来作为预设环节,又可为课堂中不可预测的生成提供及时的应对策略,为课堂的深层次“出彩”提供丰富的“能量储备”。还可以从庞大的网络中搜集相关的教案、课件、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来优化自己的构思。

4.要使自己的备课成为精品,还要不断反思修改,做到千锤百炼。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首稿定好后,就是将第一稿教案以课堂形式呈现出来,即试上。课后征询听课老师的意见及建议,及时有效地完善第一稿,形成第二稿教案。

四、处处留心,设计好竞赛中的每个细节

这里所说的细节是在之前的各项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补充说明。

1.衣着,选择上课时的衣服款式要大方、得体,颜色搭配要协调,最好亮丽一些。

2.发型和妆容,发型的设计也应简单得体些,不能太夸张,更不能把脸部遮住太多。

3.鞋子,现代社会,凡是公开场合,男士以平跟黑皮鞋为主,女士以高跟皮鞋为主。

4.话筒的佩戴、使用,教师和学生的话筒课前应试音,可以请听课的老师帮助判断音效,再作相应的调整,让课堂“有声有色”。

以上是我在这次活动的准备阶段和正式授课过程中的一些个人浅薄的经验。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响水县黄圩中心小学)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