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让科学课堂一路精彩

2013-12-29 00:00:00周小红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摘 要:合作在科学课堂中尤为重要,论述了在科学课堂实施小组合作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合作;科学课堂;小组合作

在2011年《开学第一课》上,一个集体搓手、打响指、拍腿,体现合作、协作的游戏一直深深地震撼着我。是的,学会合作,奇迹就会发生,这点我们应深信不疑。那么,在科学课堂中树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意识,充分落实科学探究中的小组合作,努力寻求科学课堂的本真,展现科学课堂的精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挥教师引领作用,营造合作氛围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1.备学生,运筹帷幄

一名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在课堂教学前,备好课是教学成功的前提。但在备课中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然后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及时将学习中应达到的目标、学习要领、待破难点、须掌握的重点,进行有效呈现,从而做到有条不紊、有的放矢。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的沟通状态。

2.善放手,水到渠成

科学课堂不同于其他教学课堂,让学生会猜想、会探究是科学课堂独有的风景,它重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课堂中探究的欲望,成为学生课堂的服务者,而不是灌输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获得课堂教学中的成功感、成就感。这样学生会把自己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3.适点拨,精彩纷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学会适当放手,更要担当为学生排忧解难、指点迷津的“孙行者”。在学生展开讨论、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讨论的话题走向,要做好学生实验探究的有序调控。因为我们的课堂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而又不过多干涉对学生进行引导,有时就是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有时就是给予学生耐心的说明;有时还是给予学生无助时的点拨。这样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就会在师生共同研讨中迎刃而解。这样的课堂合作式教学,就能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展现自我,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判断正误、推理归纳等多种能力,这样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有效沟通,师生关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融洽,师生间良好的合作氛围就会出现“润物无声”的至高境界。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树立合作意识

1.会守纪,成习惯

科学探究中小组合作是常有的学习方式,但纪律的调控也是科学教师颇为头痛的事。一放手,学生就异常兴奋,全然不顾教师的存在,教室一派“热闹”的景象。因此小组探究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要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不是把学生管死,完全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空间,而是通过纪律的约束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2.重倾听,能学习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撑。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显得尤为关键。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一种有效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时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要求,听懂小组分工的任务,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俗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取长补短,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积极思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敢表达,重思考

一个优秀的学生仅仅会听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将自己的真知灼见表达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只有那么几个学生举手,很多学生虽有自己的想法与见地,但却羞于回答,让我们的课堂缺失了很多原本应有的精彩。为此,教师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勇气,特别是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上稍有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激励学生对别人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敢于补充,这样就会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课堂才是人人参与的课堂。

三、实现小组分工制度,落实合作探究

1.确立合作小组,寻求学习着力点

小组合作学习一直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常用方式,它在科学课堂中彰显着强大的优势。小组合作学习因科学课中的课型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有两个学生组成的“同桌互助式”学习小组,也有最常用的4~6人的“实验探究式”学习小组,但最常见的是后者。为了让小组学习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合作小组的确立一定要遵循均衡的原则。首先在男女学生的分配上做到均衡,体现男女生性格上的互补。其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搭配,应使各小组的学生平均成绩大致相同,各小组实力相当,这样小组的学习状态才具有可比性。

2.成员分工细化,凸显学生互励性

一个优秀的学习小组,应该是各司其职,各为所用,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学习中体现自己应有的价值。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特长细化分工,合理分工。如,可选做事认真、书写漂亮的学生担任“记录员”,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文字加工;胆子大、语言组织能力强、表达清楚有条理的学生当“汇报员”,以便于在交流汇报环节大显身手,并随时解答别人提出的疑问;可选善于动手动脑且操作能力强些的学生当“操作员”;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维护好小组的纪律和重大事情的处理工作。当然,在小组成员形成一定的默契后,也可以进行分工任务的轮换,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小组中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极大地调动小组成员的参与热情,从而实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

实践证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合作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树立合作意识;落实小组分工制度,开展合作探究,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全体学生各尽其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全员性,增强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呈现实实在在的科学课堂。

(作者单位 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