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就是把课教活,即把文中的内容,包括字词句讲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把学生深深吸引住,让学生爱学语文。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上下功夫。
关键词:设计;阅读;兴趣;阶段性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导语就是教师在新课教学之前诱发动机的用语,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导语首先是要简练,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课的重点有所了解。方法上可复习前课内容,可衔接读写知识,可简介课文背景等等。总之,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能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小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对什么问题都很好奇,想弄个究竟。如,教学巴金的《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鸟儿生活在哪里?文题为什么要用‘天堂’这个词,而不用大树或其他呢?你们想知道吗?”学生们这时已经迫不及待地翻书读文了。接下来学生的质疑让我大开眼界,有的问:“文中的‘天堂’是什么意思,课文侧重写鸟还是写‘天堂’?”有的问:“‘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吗?”还有的问:“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后一个没有呢?”从这些疑问中,我明白学生已经进入一种良好的积极探索的状态了,对阅读感兴趣了。
二、把握住阅读教学的阶段性,要有的放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小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学生凭借语言符号获取信息的过程,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先从字、词入手,教师提出读的要求,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掌握字、词,最终把课文读通。中高年级的重点应放在句、段、篇的教学上,当然读是不可缺的,带着问题去读,继而激发学生的感情和思维,最终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出感情。教师只有把各段培养目标弄清楚,才能改变目前一味繁琐分析的现状。
三、加强阅读训练
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做足“读”的功课,因为我们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如果单纯地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读一篇文章,学生会怎么样呢?只会漫无目的地去完成读的任务。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应提前设计一些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这样长期的阅读训练工作,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水平。
如,我在教学《鹿与狼的故事》一文时,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对课题的想法和质疑。有的学生认为这应该是一篇童话故事,鹿与狼之间可能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故事;有的学生问鹿与狼之间会有什么联系,他们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接下来我让学生认真读课文,从文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快速读完课文后急于回答问题,而回答的只是一些浅显的问题,对有深度的问题还是“一问三不知”。这时我让学生想一想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先生的决策失误表现在哪里?学生很自觉地再去读课文。这次读的效果出奇得好,他们由这篇课文想到了《蛇与庄稼》那篇课文,悟出了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还明白了人类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必须要遵循自然之道。学生高涨的学习气氛也深深感染了我。
阅读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每一种教学结构形式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固定模式,我们必须注重效果,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只有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才能达到。
参考文献:
[1]张坤炽.以教材为生发点,有效拓展阅读[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0(Z1).
[2]陈红专.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浅谈[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2009(08).
[3]张弘.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2).
(作者单位 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中心小学)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