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更明确地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促使课堂教学,特别是始终处在风口浪尖上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努力寻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改革发展之路。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课堂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学校语文组于2008年将“学案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以期以学案为载体,教师指导学生以积极的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进行学习,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实践
引入之初,首先对学案的课堂运用模式、学案设计运用指导思想、学案形成的基本步骤、课堂学习小组的构建、阶段性检测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规定和要求。
具体内容为:
1.课堂运用基本模式
自主学习—合作研讨—教师点拨—目标检测—拓展延伸。
2.学案设计运用指导思想
(1)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降低难度,重组教材。
(2)呈现一个由浅入深,循序而入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沿着“字词梳理—背景了解—内容概括—思路把握—语言品味—技巧学习—拓展延伸”这条路,去理解作品,完成学习。
(3)落实检测,努力实现堂堂清,周周清。
(4)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情体验,动手操作。
(5)限制教师对课堂时间占用的同时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关键处予以点拨。
(6)合理构建学习小组,发挥小组功能,实现合作学习,以优带差。
3.学案设计基本步骤
(1)教研组研讨明确本学期、本单元、本篇文章的学习目标。
(2)主备教师依据目标形成初稿。
(3)教研组就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完善。
(4)形成通案,印发学生。
4.学案运用的基本步骤
(1)当堂下发。
(2)学生结合学案要求自己研读教材。
(3)就学习中的问题小组交流,力争解决。
(4)小组展示学习结果。
(5)教师作精要点拔。
(6)当堂检测。
(7)拓展延伸。
二、成效
经过两年的实践运用,课堂教学状况得到了明显改观。课堂上教师占用的时间显著缩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明显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渐养成,学习方法明显改善;由于强化了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掌握情况更加扎实;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担任小组长的部分学生组织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问题反思
在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促使我们对语文课堂中的学案运用作更深的思考:
1.太多的预设,使语文课堂少了灵动,使学生懒于作新的发现,也少了“意外的惊喜”
动态生成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由于文本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使多样解读成为语文课堂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一堂课往往因为一个独特的发现而促成一个意外的惊喜,而这也给学生更多的吸引,激起学生对作品更深的兴趣。
而学案为学生呈现出的学习过程中包括大量为解读文本而设的具体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思维定式,认为只要按部就班完成这些问题也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因而课堂逐渐呈现出一种学生懒于作新的思考,而只限于完成问题解答的看似积极的思维,其实缺少活力的气氛。师生的一切活动都为解答“问题”而进行,太多的循规蹈矩使语文课堂少了灵动,变得沉闷。
这就要求问题的设计一要有层次性,既有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的问题,也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二要有启发性,关键在于给学生架一座由此及彼深入思考的桥;三要有开放性,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作品做有创见、有个性的解读。
2.太多强调学生的自主发现,使课堂对文本的解读流于浮浅
在学案设计过程中,为便于学生理解,要降低问题难度,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的发现与表达,很多时候只在一些很浅显的问题上兜圈子,学生的思维深度毕竟有限,而教师又囿于规定不敢作更多更深入的挖掘讲析,使文本的解读很多时候流于浮浅。古人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可以想见长久的“浅读”会给学生带来什么。
尤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学案的运用使语文课堂“言语化”倾向加剧,课堂上更多时候只把文本的内容作为学习对象,忽略甚至无视言语的形式教学价值的取向,使语文课堂渐渐失去语文味。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该讲则讲,并要讲清讲透。特别是对作品中一些神妙而学生又一时理解不到之处,完全应当不拘形式,引导学生去做深入体会。尤其在涉及言语形式的学习时,需要“咬文嚼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发挥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优势,引导并感染带动学生去诵读、品味,咀嚼出文字的味道。
3.太多依赖检测,使语文课堂训练化倾向加剧,功利化的阅读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检测”是学案基本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查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补偿教学。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似乎一节课的学习只是为了最后的检测题,而教师也往往受“检测”驱使,整节课都以“训练”为主要方式进行。“训练”固然重要,但一旦课堂全部异化为“训练”,那么作为语文课特有的美感也就荡然无存了,况且语文课完全不同于其他学科,除了字词、文学常识等知识性内容,哪是一节课就可以完成一个能力点的突破呢?一篇好作品应当让学生注意到的又岂是一、两个点?很多时候,学生的语文感受能力是在大量的、反复的熏陶感染下完成的。
所以在检测环节,除一些知识性内容外,更应引入“写”的训练,让学生或模仿文中佳句,或学习文中技法,或谈感受写评价,强化“写”的能力训练。
4.小组合作细节要求稍不到位,就会导致“一枝独秀”尴尬局面的出现
小组合作的初衷是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实现面向全体,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成了小组长的一枝独秀。许多问题的解答,看似是小组合作的收获,其实是部分优秀学生的思考结果,一部分“后进”组员慢慢养成观望等待的习惯。久而久之,会形成新的课堂不公平现象。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让小组长树立全组意识,教师更要随时关注全组成员的活动,成果展示也要采用适当轮流的形式,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展示机会,让每个成员都有随时被轮到的紧迫感,激发其积极思考。
5.学案运用使课堂教学“千人一面”,影响了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诚然,学案教学也需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个体能动性,也并不排除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展现。但对于大部分青年教师而言,当他每天沿着几乎相同思路的学案去完成一篇篇文章的解读时,他的课堂教学思路也就“固化”了。笔者曾听过本校多个青年教师,甚至工作十多年教师的语文课,其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安排几乎完全一样,完全找不到每节课上教师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对于教师的成长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6.学案与多媒体在课堂上的整合运用成为新的问题
当多媒体设备走进每间教室后,许多原先要在学案上呈现的东西完全可以由多媒体来代替,但让学生在一节课上同时关注教材、学案、多媒体课件这三个载体,使得学生多少有点忙乱。而且多媒体课件如何与学案运用实现契合,也成为一个需专门研究的问题。
总之,“学案教学”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其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也存在许多必须面对的问题。不过,这问题也正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我们相信在反复摸索、深入研究中,这个“草根派”的模式一定可以在不断的改进中逐渐成熟,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单位 山西省文水西城中学)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