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可以这样“玩”作文

2013-12-29 00:00:00刘景琍赵云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作文本来是一件乐事,可有不少学生畏之所虎。究其原因是:小学生作文本来就是一场游戏,一种创造性的游戏,可很多教师“剥夺”了学生“玩”的权力,不给学生“玩”的机会,人为拔高要求,追求成人化的尽善尽美,再加上机械死板的技巧教学,生搬硬套的写作方式,使本来趣味多多的作文,成了学生难以承受之重。

笔者最近听了一节课,颇受启发。课堂上开展了几个有趣的作文游戏,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快乐、玩得开心,效果非常好。

游戏一:突然变“老”的老师

教师:大家看看老师这形象,猜猜老师多少岁?

学生:(学生们仔细观察,纷纷猜测)40岁左右。

教师:完全正确,你从哪些方面得出老师40岁左右的结论?

学生:(七嘴八舌)头发还是黑的,已经有了一些白发……眼睛炯炯有神,眼角却有了鱼尾纹……腰还是笔直,却发福了……

教师:同学们把老师的特点都抓住了,观察很仔细。现在就来写写老师,但写的是80岁时的老师。大家想想看,那时老师的头发、眼睛、身材,都变成啥样了?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满头白发,像冬天草垛上积满了雪……眼睛浑浊,目光呆滞……背佝偻着,像一张弓……

教师:当然,你们也可以玩玩“穿越”,到过去或者未来去看一看老师的尊容。给你们5分钟,把各个年龄段的我外貌写下来。哼,看谁敢把老师写得“老态龙钟”?

【点评】很多教师教学生写人物时,喜欢拿自己作为学生的观察对象。然而,教师不会“七十二变”,学生容易写得千篇一律,也难有多次写的兴趣。本课例中,教师根据学生“喜欢反其道而行之”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款“游戏”,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倍增;同时,以“壮年”的教师作参照写各年龄段的外貌,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理,这个游戏也可以运用到场景等的描写上,如让学生把眼前的“阳春三月”,想象着写成大雪纷飞的“寒冬腊月”,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游戏二:吃不到嘴的方便面

教师:嘘!现在是中午,教室里静悄悄的。小鹏没回家,正在吃泡好的方便面。我们有什么办法,不让他吃到面呢?

生甲:小鹏刚把面送到嘴边,突然,窗外有人“扑哧”一声笑了……原来是好朋友朱红,他已经吃过饭了,约小鹏到操场上去玩。

教师:哦,安排得真巧妙。可小鹏拒绝了他。朱红走了,他又夹起面送到了嘴边……

生乙:这时,门口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小刚闯了进来:“小鹏小鹏,陪我到街上去买文具吧!”

教师:糟糕,面又没吃到。小鹏又拒绝了小刚,准备吃面了。这下你们没辙了吧!

生丙:小刚刚走,小兰进来了。她看着小鹏碗里的面,嘴嚅动着。原来她被后妈赶出来了,肚子饿着呢!小鹏看了看小兰,把面端到了兰兰面前……

【点评】过于强调真人真事,是造成学生作文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学生写作文,容易写得平铺直叙,情节过于简单。有的教师单纯地认为,这种现象是学生观察生活不够深,积累素材不够多的缘故。其实,生活中的事大多是普普通通、平淡无奇的,必须经过“加工”才行。这款“好事多磨”的游戏就是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游戏中,学生是编剧,故事由他自己来安排;是导演,所有的角色由他自己来确定。他们发挥想象,“编造”出有趣的情节,故事环环相扣,“无巧不成书”,却又贴近生活,把各个片段连接起来,就是一篇情节曲折的作文。多做这样的游戏,学生自然就知道怎样把作文写得“一波三折”了。

游戏三:随意膨胀的爆米花

教师:同学们看见过“爆米花”的过程吗?

学生:一小把米,放进“爆米花”机里,下面烧火,爆米花机不停转动,过了一会儿,“砰”的一声,爆成一大袋“爆米花”。

教师:好,现在我们也来个“爆米花”游戏。(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句子——老师说:“你真不像话!”)这里一共几个字呀?

学生:不包括标点8个字。

教师:好,现在把它“爆”成16个字。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写成16个字的句子——老师皱起眉头,生气地说:“你真是不像话!”

教师:写得真好,现象把这16个字“爆”成32个字,你们行吗?(32个字的句子写好后,又接着写成64个字的句子……)

【点评】文章写不具体,细节描写不生动,是小学生作文的通病。这个游戏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设计,通过一次次字数翻倍的练习,切切实实地培养了学生把句子、段落写具体的能力,解决了很多学生写作文“字数”凑不够的问题。游戏中,有一个特别的问题——教师严格规定学生写的字数,这种做法究竟好不好呢?乍一看,似乎这教法太死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其实,在游戏中,偶尔采用这种做法是非常科学的,它不仅训练了学生“精修细改”的能力(通过为改动一个字、去掉几个字而大动脑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好胜心。

听了这节创新意识很强的作文课,笔者感触很多。小学生作文被称为“习作”,顾名思义,就是练习之作,也就是说,小学生所有的写作,只不过是为以后正式写作所作的各种练习而已。这种练习,当然以趣味性的最佳。在教学小学生作文时,不妨放手让他们“玩”作文,要求低一些,评价高一些,趣味性多一些,学生“玩”得开心,就会乐此不疲。只要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玩的时间长了,作文水平自然而然就上来了。

(作者单位 刘景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十一小学 赵云:江西省景德镇市梨树园小学)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