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传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2013-12-29 00:00:00于连杰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摘 要: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传统的文化与中华儿女的美德相融合,是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让传统美德在21世纪发扬光大,是每一位人民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可以有效利用教科书这个载体,将传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

关键词:传美教育;语文教学;思想道德素质

一、选择“激情点”,点燃传美教育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生活的支点是感情。针对语文课文来说,每一篇都有它蕴含的感情,只是由于学生生活的感悟能力有欠缺,不易发现而已,于是做教师的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每篇课文的“激情点”,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例如《丰碑》一课,塑造了一位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善于抓契机的教师不但要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要用这种感情来净化他们的思想境界。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他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大衣或是一条毯子呢?他是不是很傻?我们应不应该学习他?学习他什么?当你遇到这样事情的时候,你是否也会像他那样?”

另外,还有许多课文篇目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小英雄雨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只要我们善于抓机会,就会对学生有良好的帮助。

二、选择“演辩点”,创新传美教育

语文课不单是几篇课文的讲授,它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逻辑性,这两种工作的进行,必须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而这兴趣的来源,就是学生关心的话题。2013年6月11日下午5点38分,“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发射;“中国梦”在改革路上再起新程。这些都是学生关心的事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话题,来激发培养他们的语言逻辑性、敏锐性及表达的能力,让学生以激烈的辩论、情绪高昂的演讲,去感染在座的其他同学,让他们因我们的祖国而骄傲,因骄傲而去振兴祖国。

三、选择“诵读点”,感悟传美教育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文章适合朗诵的,如,《秋天的怀念》里那位母亲博大的母爱,感染着每一个人。教师引导学生合理、有感情地朗读,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如,学习《少年中国说》时,引导学生激情朗读,因为这是半骈文,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尽管全文不到二百字,语言却恢弘大气,字里行间都包含了作者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他多么渴望自己国家能够早日地强大起来。为了加深理解,我用《英雄交响曲》这首曲子配学生的朗读,两相辉映,效果极佳。

总之,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明确传统美德教育在改革中的地位,重视传统美德教育在各学科的渗透,发动学生、组织学生,让他们广泛、自觉、热情地参与传美教育并将其当作工作的重心,使肩负着实现振兴中华历史重任的他们,成为把传统美德继承与发扬并内化为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榆县第一小学校)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