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为课外阅读注入活力

2013-12-29 00:00:00张淑琦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1期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是非常的重要。

关键词:课外阅读;活动;兴趣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对此就必须加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那么就应该有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就谈谈几种活动与阅读相结合,使得活动成为课外阅读的源泉。

一、听故事激起阅读的兴趣

很多学生虽然不愿读书,但却非常欢喜听故事,一听教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腰杆,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惊喜的眼神,听得津津有味,非常专注。能从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中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因此,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仅仅靠教师讲故事、学生听还远远不够。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教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二、课内外相结合更有效

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把方法转化为能力,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见闻,从而形成一个阅读之网。

学生最熟悉,看得最多是课本,而课本就是描写名人名句或名著名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教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简要事迹,并推荐学生去看鲁迅先生的文章《少年闰土》等,课后很多学生就找到鲁迅的文章争着看,对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也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诱导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这种阅读活动,为“课文”的补充和拓展,是与课内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是相互补充的,教师应大胆引导学生抛开“芝麻”,去摸摸更诱人的“西瓜”,拓宽学习和阅读的范围。这样学生才能受益无穷,趣味无穷。

三、开展节日活动以牵趣

一年之中,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国庆节、中秋节、敬老节等。当这些佳节来临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同样也能牵引学生的兴趣。再来利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如我校开展的读书节,在读书节系列活动书香超市、读书寄语、祭孔等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氛围,整个校园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

四季之美从古到今有无数的诗人、文人用他们的诗词歌赋来礼赞。不同的季节,我们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美景,感受不同季节的美。然后再适时地牵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阅读有关描写四季节诗歌或文章等,再来开一个“话四季”朗读会。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由“看”牵引到了“读”。让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也达到了牵引兴趣的目的。

四、开展竞赛活动以保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有利于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如,开展读书寄语比赛、好词佳句比赛、朗诵会、课本剧表演、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览等。分类收集成语的竞赛、收集春联的比赛、办小报比赛、写读书笔记比赛、科技征文比赛等等。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由于学以致用或读写结合,也就保持住了阅读的兴趣。

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使得丰富有趣的活动成为课外阅读的活源泉。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体验幸福。使能学生能在长期阅读中“厚积薄发”,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方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便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所追求的情境。

(作者单位 武城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