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是一门需要良好的抽象思维的一门课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讲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帮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联想、学会想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教学内容。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数学基础;探索能力;难题教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够将其掌握。在本文中,本人将就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能力的培养进行简单的讨论。
一、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加摆脱不了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时不在,它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身边。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周边环境,将数学融于生活当中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将数学具体化、形象化,可以让学生对数学课程具有更好的理解能力,让他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所在。
例如,学习数字时,可以摆放一些实物,教会学生数数后,再进一步促进学生去联想其他的实物,从而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打牢学生的数学基础,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数学创造性思维并不是全凭联想与想象就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牢抓、严抓学生的基础,要为学生打下夯实的数学基础,再在这个基础上去开拓学生的思维,去拓展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和相应的数学解题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需要探索的,是需要学生的主动性的。在小学数学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的能力,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主动去探索问题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程的主导者,不再是学生思维的控制者,而是学生的引领者、开拓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异议,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与思维,而不是跟随教师的思维,例如,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去自主讨论,然后促进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或者是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学会去思考,学会去主动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四、进行难题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难题的提出是锻炼学生思维拓展的重要方式。通过难题的布置,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发散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当然,难题并不仅仅指思维性极强的题,更多的可能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或一法多用的题目,通过这样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学会去转变自己的思维,去延伸自己的思维,让他们通过题目来拓展自己的想象力与思考能力。
当然,难题的训练并不能长时间地进行,而是偶尔训练一次,不然可能会打击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这样不仅锻炼不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记住过往的车辆,有的学生可以在纸上记下过往的车俩,有的学生会在心里默数,有的是以画线的方式记忆,有的是以记“正”方式记忆,更有的聪明学生算出每一分钟大致的过往车辆,从而算出一个小时总的过往车辆。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同一问题,解决的方式不同,问题的答案也可能不同,然而学生却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增进了自己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的创造性思维及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在小学生的数学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首要的任务是教好学生数学课程,在此基础上去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井海立.浅谈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才智,2011(04).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