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设计 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江苏省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提高班一节示范课的感悟

2013-12-28 04:45:10张本灿
化学教与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课程标准新课程

张本灿

(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 江苏 徐州 221121)

2012 年9 月22 日, 江苏省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提高班在江南大学举办。 笔者有幸参加并被邀请在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上了一节示范课,课题是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 “重要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在课堂上, 我和学生之间不仅在进行着知识的学习,更感觉是在进行着人文情怀的互动并享受着这一过程的快乐。 笔者茅塞顿开,这不就是我们苦苦寻觅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能有这样的效果,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将是多么快乐,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心情兴奋之余,顿生将感悟变成文字的念头,以期和各位同仁分享。

一、三维课程目标在目前教学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新课程观认为,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提升要靠三维课程目标在学生身上统一和谐的发展。 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不少是这般情形, 教材是执行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科书,而在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考虑知识目标的落实,有经验的教师还能关注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至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较高层次方面的目标就很少有人“问津”了。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

1. 教师的态度不端正

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现在的考试也只能考查学生的化学知识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做题能力),学生这两方面以外的能力再强在考试中也体现不出来。 所以,平时的教学没必要去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2. 教师的认识不到位

不少教师认为,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彼此是孤立的、互不影响的,实现不实现后两方面的目标对知识和技能这一基本目标没有影响,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当然也不会造成损失。

3. 实际操作有困难

知识和技能目标尤其是知识目标相对于三维目标中的其他目标达成较为容易, 操作起来也简单得多,从课程标准、教科书或教辅资料上便可信手拈来,而其他目标很少有现成的。

二、三维课程目标的内在联系及实际操作的关键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 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 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教学方法恰当,学生在实现了知识目标这一层次后, 都有强烈渴望再学习高层次目标的动机。这时,若能因势利导、科学设计,包括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内的高层次目标都将会一个个顺利达成。 而当达到了三维目标的最高境界,再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目标只能算作身后的一串串“脚印”吧。 因此,我们教师务必要转变观念,认识到三维目标的达成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高层次目标的实现,不仅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不完整的,知识和技能等目标也缺少鲜活的生命力,形同无源之水,必将是会枯竭的。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包括基本技能、学科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内的诸多高级目标达成的载体,实现由化学知识到这些高级目标的跨越需要靠一个或几个过程的渐变和积累,而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就体现在能否选用科学的方法去创设有效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足够的化学技能,形成必要的学科思想方法,同时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长期积累,形成稳定而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也就是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知识方面的要求,充分挖掘如化学基本技能、学科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根据知识特点、学生情况,创造性地设计科学的方法,从而创设出有意义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片断)

?

四、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助推高层目标的顺利达成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精辟指出, 在学校中学生形成的最重要态度就是要有想继续学习的愿望。 基于这种观点,课堂教学设计还需要考虑学生能够继续学习和有继续学习的要求。 解决学生能继续学习的问题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的难度和梯度。 这里重点介绍在本节课如何激发学生有进一步继续学习化学的愿望的。

1.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化学是真实而有用的

(1)上课前,在学生入座后即播放一组生活中有机合成材料的图片和《化学是你,化学是我》的歌曲,用如下导入语激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欲望:同学们在一首《化学是你,化学是我》的歌曲中欣赏了一组有机合成材料的图片,你知道我们身边、身上哪些是有机合成材料做成的呢? 饮料瓶、透明胶带、涂改液、(树脂)镜片等(同时展示实物)。有机合成材料重要吧?你想不想自己合成有机材料呢?

(2)每道题目,都给出相关物质的真实的和学生比较熟悉的用途。 例如,设计由乙烯制备乙酸可能合成路线的探究活动中, 首先呈现给学生如下情景:乙烯是石油产品裂解气的主要成分,乙酸是人类使用最早的酸,用途极为广泛,不仅是日常调味品——醋的主要成分,更是化学工业重要的基础原料。 再如,在以乙烯为原料合成乙二酸二乙(醇)酯时,给学生呈现这样情景:乙二酸二乙(醇)酯主要用作溶剂、染料中间体,及油漆、药物的合成等。 在以乙醇和对苯二甲醇为原料设计制备PET 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时,呈现给学生如下情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用作塑料饮料瓶、衣服的面料等。 每一道题目中的有机物,无论是原料还是要合成的产物,都尽可能多地联系到它们的实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进行的学习活动的确是真实的、有用的,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通过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1)在乙烯制备乙酸的三种可能的合成路线的选择时,问学生:假如你是一位化工厂的工程师,你如何从中选择?

(2)在三道有机合成结束后,饱含深情地讲述:今天我们一起成功合成了三种有机物,不过这都是在纸上、在教室里,相信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合成真正而有价值的有机材料,以回报祖国、造福人类。

青年人,有激情、有理想、有责任感,只有唤醒他们身上的激情和责任, 才能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3.通过应用总结的规律和方法,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1) 在总结有机物的合成路线选取的主要依据后,引导学生以乙烯为原料合成乙二酸二乙(醇)酯。

(2)在总结有机合成路线常用方法以后,鼓励学生独立以乙醇和对苯二甲醇为原料合成PET。

设计练习应用所总结出的规律和方法,不仅是检查规律和方法的掌握情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能促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一堂公开课准备的时间更长一些,思考的方面更全一些,所以感悟会更多一些。 但作为一名教师有义务执行、落实国家对课程改革的要求,有责任为祖国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未来建设者,平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要忘了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27

[2] 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有机化学基础[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85~86

[3] 吴庆麟.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4~305

[4] 马丁·V·科温顿. 伍新春等译. 学习障碍的消除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5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课程标准新课程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 12: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