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成 杜先富
摘要:数学充满联系,发现联系建立联系,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目的.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三角函数”与其他数学主题的关联,重点讨论与“锐角三角函数”、“直线和圆”、“函数单调性”的联系.具体而言,第一,要突出与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衔接;第二,要强化与直线和圆的关联;第三,要实现与函数性质以及指数对数函数的对接.无论是从“怎样学数学”的角度,还是提升教学品质的角度,关注数学联系,寻求数学联系,都应该成为教学目标之一,或者说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学习目标;数学联系
作为教师,在教材中读出联系,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是,怎样在课堂中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关注数学内外的联系,甚至“发现”数学联系,把“隐性的数学联系”“显现”出来,从而保证上述目标的达成?下面就“三角函数”与其他各个主题的联系,谈一些思考.
一、作为理论化的三角函数,要突出与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衔接
从认知心理角度讲,学生初中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是高中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作为理论化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要突出与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衔接.
图1例1以锐角三角函数为基础的“和角公式”和“半角公式”
解:(1)如图1,在△ABC中,设∠ABC=α(α为钝角),
AB=BC,E为AC的中点,AD⊥CD于D,
则∠ABE=α12,∠ABD=180°-α,不妨设AB=1,
在Rt△ABD中,AD=-cosα,AD=sinα,
所以CD=1-cosα,AC=AD2+CD2=2-2cosα,
AE=2-2cosα12,所以sinα12=2-2cosα12,cosα12=2+2cosα12.
图2(2)设∠BAC=α,∠ABC=β(α+β<90°),过C作CD⊥AB于D,过B作BE⊥AC ,交AC的延长线于E,如图2.
不妨设AC=1,在Rt△ACD中,AD=cosα,CD=sinα.
在Rt△CDB中,BD=CD·cosβ1sinβ=sinαcosβ1sinβ,
BC=CD1sinβ=sinα1sinβ.在Rt△BCE中,∠BCE=α+β,BE=BCsin∠BCE=sinα1sinβsin(α+β).
在Rt△BAE中,AB=cosα+sinαcosβ1sinβ,BE=cosαsinβ+sinαcosβ1sinβsinα,
所以sinα1sin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1sinβ·sinα.
即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二、三角函数就是圆函数,要强化三角函数与必修2之间的关联
我们知道任意角α的正弦和余弦就是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纵坐标和横坐标,这一规定是整个三角函数体系化的基石.三角函数天然就与圆紧密相连,比如,单位圆的方程是x2+y2=1,所以sin2α+cos2α=1.三角函数的教学应该提示、揭示这种关系,强化相互关联,一方面掌握正、余弦概念的程序操作,另一方面巩固必修2的相关知识.试举两例.
图3例2如图3,A、B是单位圆O上的点,且B在第二象限,C是圆与x轴正半轴的交点,A点的坐标是 (315,415),△AOB为正三角形.(1)求sin∠COA;(2)求cos∠COB.
分析:设B的坐标为(x,y)(x<0,y>0),由已知有
x2+y2=1
(x-315)2+(y-415)2=1 ,解得x=3-43110,
所以cos∠COB=3-43110.
例3已知圆 和圆外一点 ,过 作圆的两条切线,设两切线夹角为 ,求 和 的值.析:设切线方程为 ,由已知有 ,解得 或 ,依题意 ,所以 三、作为一类基本的初等函数,要实现与必修1的对接
显然,函数单调性的学习在整个高中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必修1——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第二阶段,必修4——三角函数 的单调性;第三个阶段,文科选修1-1、理科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 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第一阶段,侧重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理解和判断(证明)程序的学习,第二个阶段主要是求函数 的单调区间,第三个阶段重点是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从概念理解到程序操作,三角函数承前启后,作用不可低估.用换元法和图象变换求函数y=Asin(ωx+φ)+h的单调区间.
例3求函数y=2sin(2x+π13)图象的对称中心、对称轴以及函数的单调区间.
分析:由y=2sin(2x+π13)的对称中心是(kπ,0),对称轴是x=kπ+π12,增区间是[2kπ-π12,2kπ+π12],减区间是[2kπ+π12,2kπ+3π12],得
y=2sin(2x+π13)的对称中心是(kπ-π1312,0),对称轴是x=kπ+π12-π1312,增区间是[2kπ-π12-π1312,2kπ+π12-π1312],减区间是[2kπ+π12-π1312,2kπ+3π12-π1312].3.2 用单调性求 的最大(小)值例5 求函数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析:当 时函数 递减,也就是 时函数 递增,即函数在 上递增,在区间 上递减,所以当 时, 取得最小值 ,又当 时 ,当 时 ,所以 取得最大值 综上,三角函数与多个数学主题相连,不仅如此,这种链接还可以延伸到选修4-4“极坐标系”,延伸到向量空间,这里不再赘述.正如顾泠沅教授所说的:“在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可以“保持高水平认知”,同样,教学中不断地尝试各种表征方式、各种数学活动方式,保持数学思想与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不断地沟通各数学主题,或许可以提升教学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热点透视与个案点评[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