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南喀斯特山地蚬木野生种群结构与动态

2013-12-27 05:32袁铁象欧芷阳苏志尧黄小荣庞世龙彭玉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胸径样地死亡率

袁铁象,欧芷阳,苏志尧,黄小荣,庞世龙,彭玉华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2;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3.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510642)

桂西南喀斯特山地蚬木野生种群结构与动态

袁铁象1,2,欧芷阳1,3,苏志尧3,黄小荣1,庞世龙1,彭玉华1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2;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3.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510642)

通过野外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了桂西南喀斯特山地蚬木种群的数量动态过程;利用生存分析理论,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绘制了生存曲线并分析了生存函数变化。结果表明:(1)蚬木种群缺少大径级个体,幼苗幼树占较大比例,种群结构总体呈增长型,不同地段种群结构存在差异。(2)蚬木个体树高生长与胸径增长呈显著指数函数关系,胸径和树高分别为33 cm和13 m左右时是其生长过程中较为明显的转折点。(3)蚬木野生种群存活曲线的变化趋势经统计检验为Deevey Ⅱ型,种群整体上处于一个动态稳定状态。(4)蚬木种群幼龄阶段的生存率逐渐下降,随后保持平稳;而累积死亡率逐渐上升,随后趋于平缓,说明蚬木幼龄植株受环境筛选作用,死亡率较高,生存率低,而种群后期相对稳定。(5)蚬木野生种群天然更新良好,该地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干扰破坏。

蚬木;树木年龄结构;生命表;存活曲线;生存分析

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属椴树科Tiliaceae蚬木属植物,为热带石灰岩特有植物,是桂西南石灰岩山地季雨林的主要建群树种之一,渐危种,系国家Ⅱ级保护植物。蚬木与肥牛树Cephalomappa sinensis、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kis或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等树种组成的混交林为广西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局部地区岩溶山地所特有的、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性植被[1]。作为我国著名硬木和优良材用树种,蚬木长期人为干扰严重,分布面积日趋减少。野外调查发现,野生蚬木种群基本呈斑块化、小种群状分布。对野生蚬木种群加强保护,深入研究其种群动态,探讨影响种群发生发展的环境因子,以便有效保护这一濒危物种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已有学者对蚬木生物学特性、岩溶动力系统对蚬木种群发生发育的影响、群落结构特征描述及光合生理特征等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1-5],但对其种群动态及生存分析尚未有专门的报道。有鉴于此,通过对桂西南平果县马头镇喀斯特山地蚬木种群样地展开调查,分析其种群数量、结构特征及其个体生长动态,并依据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对其种群动态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蚬木野生种群发展的动态过程,揭示其濒危机制,为蚬木种群恢复及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1 研究地自然概况

平果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右江河畔,地处 23°25'~ 23°88'N,107°20'~ 107°85'E 之间,全境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 19~21.5 ℃,年平均降水量为1 200~1 50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 619.4 h,年均蒸发量为 1 572 mm,平均相对湿度 80% 以上,降雨多集中在 5月至 9 月。岩溶石山土壤以棕色石灰土为主,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差[6-7]。本研究调查样地设置在平果县马头镇喀斯特石灰岩山地,该区域植被经封山育林之后发育得比较好,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以灌丛灌木林占优势,疏林地散布期间。个别自然屯后山尚有小面积残存乔木林,在公路边、村边风水林零星分布着残余野生蚬木植株,或分布于山顶、峭壁边缘等人迹罕至的地段。在灌丛、灌木林向乔木林演替的过程中,常有由蚬木作为优势种的群落类型形成。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与调查

2012年4月至6月,对平果县马头镇喀斯特山地蚬木种群展开野外调查。根据蚬木种群的分布特点,运用典型样地抽样调查方法,选择代表区域种群特征的典型样地展开调查。调查面积基本设置为20 m×20 m,个别样地视实际地形设置10 m×10 m调查样方,共涉及7个样地、16个样方,共计调查面积为6 400 m2。详细记录样地的海拔高度、经纬度、坡度、坡向等指标,对高度大于1.5 m的目标树种蚬木进行每木检尺,包括高度、胸径、冠幅、生长状况以及林内更新等特征。树高低于1.5 m的蚬木幼苗记录其高度、地径、基株数、通过萌生发生的茎干数,同时记录样方内出现灌木的物种名、高度、地径和盖度。在每个10 m×10 m乔木调查样方的4个顶角及对角线中心点处分别设置一个1 m×1 m的草本样方,记录草本层的物种名、高度和盖度。

2.2 种群统计

年龄结构是种群动态的重要特征,种群年龄结构研究对深入分析种群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价值。由于蚬木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且材质极为坚硬,无法利用生长锥进行年龄测定,又无解析木材料,故将林木依高度和胸径大小进行分级,以大小级(size class)结构代替年龄结构分析种群动态。关于种群结构立木级的划分标准,学者们在研究中采用了不同的标准[8-10]。本文中根据野外实际调查情况、蚬木种群生活史特点,参照李先琨等[1]的划分方法,将蚬木种群划分为7个等级(size class):个体高度h≤33 cm为I级苗木;个体高度33 cm<h≤1.5 m为II级苗木;个体高度h>1.5 m,胸径(DBH)≤2.5 cm为幼树(III级); 2.5 cm<DBH≤16 cm个体为小树(IV);16 cm<DBH≤28 cm个体为中龄树(V级);28 cm<DBH≤38 cm个体为成年树(VI级);个体DBH≥38 cm为大树(VII)。

对蚬木调查样地的胸径数据进行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基于种群在各径级的分布频数对样地进行Friedman多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对蚬木个体生长动态及种群存活曲线进行数学模型拟合。数据统计分析和统计图表制作在STATISTICA 8.0运行。

2.3 生命表编制

本研究以高度和径级相结合划分等级,以等级度代替年龄级来编制蚬木种群的静态生命表。根据蚬木种群的生长规律,将种群划分为13个大小级:个体高度h≤33 cm为1级;个体高度33 cm<h≤1.5m为2级;个体高度h>1.5 m,DBH≤2.5 cm 为III级;高度h>2.5 m的个体胸径每增加4 cm为1个径级。以不同径级个体数量为基础,根据种群静态生命表的编制方法,计算生命表中各参数,进而分析种群动态变化。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为年龄级;lx为x年龄级开始时的标准化存活数;ax为x年龄级实际存活数;a0为实际存活数的最大值;dx是从x到x+1龄级间隔期内标准化死亡数;qx是从x到x +1龄级间隔期间死亡率;Lx是从x到x +1龄级间隔期间还存活的个体数或区间寿命;Tx是从x龄级到超过x龄级的个体总数或总寿命;ex是进入x龄级个体的生命期望或平均期望寿命;Kx是为种群消失率(损失度)[11-12]。由于在生命表编制中出现死亡率为负值的情况[13],本文中采用分段匀滑技术对数据进行修正[14-15],得ax′,编制出蚬木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

2.4 生存分析方法

在生命表编制的基础上对蚬木种群进行生存分析,并把生存分析中的4个函数引入种群生存分析,即 S(ti):生存率函数;F(ti):累积死亡率函数;f(ti):死亡密度函数;k(ti):危险率函数;其中qi为 i龄级的死亡率,等同于生命表中的 qx,pi为 i龄级的存活率(pi=1-qi),hi为区间长度。这 4个函数的计算公式[12,16-17]如下: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群结构特征

本次调查在7个样地中共记录到蚬木个体共1 664株,形成的大小级结构见图1。图1显示,研究区域蚬木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呈明显的偏态分布,树高h≤0.33 m的幼苗个体数量最多,IV级小树个体数量其次,表明该区域蚬木种群总体更新状况较好。V级以上树木数量急剧减少,说明该区域植被曾遭受过严重破坏,加之蚬木生长缓慢,因此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少。IV级以下种群个体数量所占比例大,可以判定研究区域的蚬木种群接近增长型,排除人为干扰后种群能够稳定增长。

图1 蚬木种群的大小级结构Fig. 1 Size classes of E. hsienmu population

对各样地蚬木胸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样地间差异显著(F=22.93,p<0.000 1);Friedman多相关样本检验显示,样地间种群径级分布差异显著(χ2=16.33,df=6,p<0.05),检验结果说明研究区域各地段蚬木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存在不均衡性。

调查样地蚬木种群大小结构见图2。图2中显示,各样地蚬木种群大小级结构不完整,均呈明显的偏态分布。QG1样地以IV级小树个体数量最多,如减少人为活动干扰,种群仍能稳定增长,而I级苗木的缺失可能与蚬木结实有大小年、间隔期为2~3年的特性有关。QG2和QG3样地仅有I~IV级树木,说明这2个种群由严重干扰迹地发展形成,为灌丛向乔木林演替的乔灌过渡林类型;QG2样地I级苗木显著高于其他龄级,其他龄级蚬木个体数量相当,表明1年生蚬木幼苗的存活率可能比较低。QG5和QM2样地年龄结构一致,但各级蚬木的分布频数存在差异,QG5以I级苗木个体数量最多,QM2则以IV级小树个体数量为最多。QM1样地为村边保护得比较好的风水林,林分植株高大,存在DBH≥90 cm以上的树木,种群结构较为完整。该种群缺少I级幼苗,显示最近1~2年内蚬木种群没有开花结实;另一方面,群落郁闭度达0.85以上,林下凋落物比较厚,有可能对蚬木种子萌发产生影响。有关蚬木种子萌发特性及影响其生长的环境因子,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QM3仅有两株II级苗木,未有图示。

图2 各样地蚬木种群大小级结构Fig. 2 Size classes of E. hsienmu population in sample plots

3.2 种群个体生长动态

刘方炎等[10]采用指数方程式y=b0+b1[1-e(-b2x)]检验天然翠柏胸高断面积增长与其树高生长的相关性,本文中也借鉴此模型检验蚬木植株的个体生长动态,结果如图3所示。分析野生蚬木种群胸径(胸径在0.36~90.4 cm之间)增长与树高生长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从指数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0.854,3个参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方差的解释量达72.94%,因此具有比较高的可信度。从图3可以看出,蚬木的胸径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其树高生长也在不断持续。在胸径增长的初期,其树高增长显著,但当胸径增长至约33 cm、树高13 m之后,胸径生长占优势,树高增长趋于平缓。表明蚬木植株在树高达到约13 m之后,其树高生长开始慢慢减弱,而胸径生长占较大优势。在本区域蚬木资源调查过程中也发现,蚬木植株树高超过20 m的极少,仅在QM1样地中存在1株,其胸径为90.4 cm。

图3 蚬木胸径与树高关系Fig. 3 Relation between tree height and DBH of E. hsienmu

3.3 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根据静态生命表的编制方法和6 400 m2样地面积的调查数据,编制桂西南喀斯特山地野生种群静态生命表(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蚬木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幼年阶段的个体比较丰富,成年个体数量较少,种群在1、2、3、4径级出现了个体数量的高峰,其后个体数量逐渐下降。1级幼龄植株在调查样方内总数量为1 115株,但其死亡率高达85.7%,5级和6级树木的死亡率也比较高,分别为61.72%和77.42%,表明种群发展受到环境筛选择作用,对1年生实生苗的影响尤为显著。这几个阶段种群内个体对水分、养分、光照和空间等环境资源的竞争存在一致性,样地中同时还存在人为破坏痕迹。由于幼苗对资源竞争力相对较弱,对环境破坏的承受力也相对较弱[11],因此1年生幼苗进入下一龄级的比例较低;5级和6级树木主要受人为干扰,其种群消失率(Kx)相对较高,随后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ex反映了x龄级内个体的生命期望寿命[18],蚬木的期望寿命随着径级的增长而显著增加,其生命期望值在第12级之后超过1 000以上,说明经过幼龄阶段的环境筛作用、排除人为干扰和破坏之后,成年蚬木可以具有最高的生命期望寿命。

表1 蚬木种群静态生命表Table 1 Static life table of E. hsienmu population

以大小级相对应的龄级为横坐标,以lnlx为纵坐标,绘制研究区域蚬木野生种群的存活曲线(见图4)。按Deevy的划分,种群存活曲线一般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Ⅰ型是曲线凸型,该类型种群幼体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高,绝大多数个体能活到该物种的生理寿命;Ⅱ型曲线呈对角线,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Ⅲ型曲线凹型,早期死亡率高,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较低[19]。由图4可知,蚬木1级苗木死亡率高,曲线斜率大,环境筛的选择效应强,幼苗经过环境筛的强度过滤,以高死亡率(85.74%)为代价,仅有少量个体能发育为幼树。自幼树向营养发育阶段过渡相对平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营养发育阶段种群受人为干扰破坏及环境因素影响,出现一定强度的环境筛过滤。从图4可知,桂西南蚬木野生种群存活曲线介于Ⅱ型和Ⅲ型之间,即整个生命过程中死亡率大致均衡,并表现出早期死亡率高的特点[20]。Hett和Loucks在检验估算的存活状况是符合Deevey Ⅱ型曲线还是符合Deevey Ⅲ型曲线时,采用2种数学模型进行检验,即指数方程式Nx=N0e-bx,用以描述DeeveyⅡ型存活曲线;幂函数式Nx=N0x-b,用以描述Deevey Ⅲ型存活曲线[14]。本文中亦采用这2种模型对桂西南喀斯特山地野生蚬木种群的存活曲线进行检验,经建立其相应模型为:

图4 蚬木种群存活曲线Fig. 4 Survival curve of E. hsienmu population

2个模型均在1%水平上显著,但指数模型的相关系数大于幂函数模型,因此判定研究区域蚬木野生种群的的存活曲线更趋向于Deevey Ⅱ型。

3.4 种群生存分析

将生存分析的4个函数引入蚬木种群的生存分析,这4个生存函数估算值见表2。以大小级为横坐标,分别以 4 个函数值为纵坐标,绘制生存率曲线、累积死亡率曲线、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见图 5)。由图5(a)可知,幼龄阶段蚬木种群的生存率逐渐下降,随后保持平稳趋势;与之相应,蚬木种群幼龄阶段的累积死亡率逐渐上升,随后保持稳定。结果表明,蚬木幼龄植株受环境筛作用死亡率较高,生存率低,累积死亡率随龄级的增加而加大,至第6径级后其种群累积死亡率高达99%以上。种群死亡密度函数f(ti)表现为第1级为最高峰,随后缓慢下降并趋于平缓的趋势(见图5b)。危险率函数K(ti)曲线波动较大,其最高值出现在第1级,随后显著下降,并在第6级和第10级出现波动的波峰(见图5b)。蚬木幼龄阶段耐阴性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喜光性逐渐增强,中龄以上个体需要全光照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第6径级蚬木种群有可能是由于对光照、水分、养分以及空间导致的种内竞争及外界作用,使得该级种群危险率较高。至第10级,则有可能是由于种群数量的减少及人为破坏作用导致危险率小高峰的出现。

表2 4个函数估算值Table 2 Estimated values of 4 functions

图5 蚬木种群的生存率(S(ti))、累积死亡率(F(ti))、死亡密度(f(ti))和危险率(K(ti))函数曲线Fig. 5 Curves of survival rate (S(ti)), cumulative mortality ratio (F(ti)), mortality density (f(ti)) and hazard rate (K(ti))

4 结论与讨论

年龄结构、树种结构以及大小结构是林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1],也是种群结构的重要研究内容。在植物种群结构研究中,学者们多采用大小结构代替年龄结构分析法[8,22],本文中也采用该方法研究野生蚬木种群的年龄结构。研究区域野生蚬木种群I级幼苗绝对数量大,幼苗幼树储备较为丰富,中龄以上树木个体数量急剧减少,整体上野生蚬木种群呈现出动态的增长特征,研究结果与李先琨等[1]的结果较为一致。该区域野生蚬天然更新良好,如排除人为干扰和破坏,种群能够实现稳定增长。但在不同地段种群的结构差异较大,各样地不同径级植株数量差异显著,多数地段表现为先锋迹地特征,蚬木开始进入群落的乔木层,种群以幼苗幼树居多,缺少大径级个体。在顶级群落阶段,蚬木种群结构较为完整,仍以幼苗幼树所占比例居多。在蚬木不占优势的群落,由于蚬木个体数量少(仅为2株),个体生长过程中与其他物种对光、温、水、养分、空间资源的竞争,加之可能出现的人为干扰,蚬木能否在该群落成功定居仍为未知。

采用指数方程y=b0+b1[1-e(-b2x)]检验蚬木胸径增长与树高的关系,表明蚬木胸径与树高存在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在个体胸径增长的初期,其树高增长显著,但是当树高、胸径增长至一定程度后,树高生长趋于缓慢,胸径生长占主要优势。

在植物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种群生命表[23-24],通过调查数据编制出种群特定时段的静态生命表,能够反映其基本特征,为预测种群的生长趋势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静态生命表显示,蚬木野生种群表现出早期死亡率高的特点,在近中龄阶段和成年阶段出现波动,形成死亡率小高峰。蚬木幼年期的高死亡率主要由于环境条件及其本身生物学特性所引起,在结实年、环境条件优越的生境中,蚬木种子大量萌发并聚集分布在母树周围。随着个体生长,蚬木幼苗对资源需求增加形成强烈的种内竞争,死亡率随之升高,很少有幼苗能通过环境筛的选择过滤作用进入下一龄级。蚬木幼龄植株耐阴,但中龄以上需要全光照才能正常生长,基于对养分、光照和空间资源的竞争有可能导致种内、种间竞争加强;另一方面当地居民有砍伐蚬木用作工具柄的习惯,调查样地中还存在盗砍痕迹,因此近中龄和成年阶段死亡率高峰的出现可能由竞争和人为干扰共同作用所引起。研究区域蚬木的期望寿命随龄级的增加而显著增长,经过幼龄期环境筛作用,且排除较大程度的外来干扰之后,蚬木的生命期望寿命能够达到最大值。

研究区域蚬木种群的存活曲线介于Deevey Ⅱ型和Deevey Ⅲ型之间,分别以指数函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对该种群的存活曲线进行检验后,显示其存活曲线更接近于Deevy Ⅱ型。表明该种群整体上处于一个动态稳定状态,即在林分逐渐成熟过程中,种群发展趋于相对稳定。

有学者应用生存分析理论对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山核桃Juglans mandshuric等珍稀濒危种群展开了研究[14,16,25,26],表明该理论在种群生命表分析中有着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蚬木幼龄植株受环境筛作用死亡率较高,生存率低,累积死亡率随龄级的增加而加大。种群死亡密度函数曲线在幼龄期为最高峰,随后缓慢下降并趋于平缓;危险率函数曲线的波动幅度最大,出现3次波动高峰,分别体现了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种群竞争、外界环境及人为干扰对蚬木野生种群的影响。这4个函数能很好地说明蚬木种群的生存及发展动态。

综合桂西南蚬木野生种群动态和生存特征,显示该区域蚬木种群幼龄植株储备丰富,种群更新良好,其动态发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由于少数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目前仍存在乱砍、盗伐现象,调查样方内发现一定数量的伐桩,大尺度范围内蚬木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野生蚬木种群处于濒危境地。良好的天然林林分结构能够极大促进林分的生长发育和持续[27],由于蚬木个体生长缓慢,天然更新时间长,破坏后恢复困难,要想使得蚬木天然林能够成功拓殖和扩展,必需采取多项措施营造出良好的蚬木天然林林分结构,加强对现存种群的保护。蚬木作为喀斯特山地特有物种,在石漠化治理及区域生态安全维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在这一区域开展人工种植、扩大种群分布范围和数量,以加强对该物种的有效保护。

[1] 李先琨, 蒋忠诚, 黄玉清, 等. 桂西南岩溶山地优势植物种群动态及其对岩溶的作用[J]. 地球学报, 2008, 29 (2): 253-259.

[2] 王献溥, 孙世洲, 李信贤. 广西石灰岩季节性雨林分类的研究 [J]. 植物研究 , 1998, 18(4): 428-447.

[3] Tang Y, Mao L H and Gao H. Over-exploitation and lack of protection is leading to a decline of aprotected calcicolous tree species Excentrodendron hsienmu (Tiliaceae) in China[J].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5, 126:14-23.

[4] 高 辉, 唐 亚, 张立芸. 蚬木的大孢子发生与胚囊发育兼论蚬木属的系统亲缘[J]. 植物分类学报, 2006, 44 (5): 538-550.

[5] 朱宏光, 刘正富, 苏建苗, 等. 广西北热带岩溶区蚬木幼苗的光合与蒸腾特性[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12): 7147-7149.

[6] 韦春强, 唐赛春, 刘明超, 等. 广西平果县岩溶石山飞机草种群的生殖配置研究[J]. 杂草科学, 2011, 29 (4) : 20-23.

[7] 于明含, 孙保平. 广西平果县退耕还林土壤环境效应及生态效益价值估算[J]. 浙江农业学报, 2012, 24 (1) : 114-119.

[8] 田 丽, 王孝安, 郭 华, 等. 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优势种幼苗与其种群径级结构的演替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6,26(12): 2560-2566.

[9] 王凯博, 上官周平. 黄土高原子午岭天然柴松林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6, 26(12): 2553-2559.

[10] 刘方炎, 李 昆, 廖声熙, 等. 濒危植物翠柏的个体生长动态及种群结构与种内竞争[J]. 林业科学, 2010, 46(10): 23-28.

[11] 李 奎, 郑宝强, 王 雁, 等. 滇牡丹自然种群数量动态[J].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6): 522-529.

[12] 巨天珍, 米彩燕, 师贺雄, 等.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油松种群更新及生存[J]. 山地学报, 2012, 30(1): 36-40.

[13] Begon M, Mortimer M, Thompson D J. Population ecology:An unifide study of animals and plants[M]. Oxford London:Blackwell Scientif i c Publication, 1981.

[14] 吴承祯, 洪 伟, 谢金寿. 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种群生命表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0, 11(3): 333-336.

[15] 陈远征, 马祥庆, 冯丽贞, 等. 濒危植物沉水樟的种群生命表和谱分析[J]. 生态学报, 2006, 26(12): 4267-4272.

[16] 袁志忠, 包维楷, 何丙辉. 川西地区岷江柏种群生命表与生存分析[J]. 云南植物研究, 2004, 26(4): 373-381.

[17] 谢 健. 赤皮青冈种群的生存分析[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11,31(3): 254-256.

[18] 吴明开, 沈志君, 刘 海, 等.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珙桐天然种群生命表与生存分析[J]. 生态学杂志, 2012,31(6):1419-1424.

[19] 孙儒泳, 李庆芬, 牛翠娟, 等. 基础生态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0.

[20] 王国严, 罗 建, 徐阿生, 等. 西藏色拉季山川滇高山栎种群结构与动态[J]. 林业科学研究,2011, 24(3): 292-299.

[21] 曾思齐, 李东丽, 宋武刚, 等. 檫木次生林空间结构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 32(3): 1-6.

[22] Johnson J B. Stand structure and vegetation dynamics of a subalpine wooded fen in Roc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Colorado[J].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1997, 8: 337-342.

[23] 毕晓丽, 洪 伟, 吴承祯, 等. 黄山松种群统计分析[J]. 林业科学 , 2002, 38(1): 61-67.

[24] Kang H J, Chen Z L, Liu P.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mmenopterys henryi in Dapanshan Natural Reserve of Zhejiang Province[J] .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7, 27(1) : 389-396.

[25] 刘任涛, 毕润成, 闫桂琴. 山西稀有濒危植物山核桃种群动态与谱分析[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7, 25(3): 255-260.

[26] 刘贵峰, 臧润国, 成克武, 等.天山云杉的种群动态[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1, 17(5): 632-637.

[27] 孔 雷, 亢新刚, 杨 华, 等.长白山杨桦次生林树种空间隔离度对林分生长的关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32(7): 14-18.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Excentrodendron hsienmu in southwestern Guangxi, China

YUAN Tie-xiang1,2, OU Zhi-yang1,3, SU Zhi-yao3, HUANG Xiao-rong1, PANG Shi-long1, PENG Yu-hua1
(1.Guangxi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Nanning 530002, Guangxi, China; 2.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3. College of Forestr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Guangdong, China)

Excentrodendron hsienmu is one of second-class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n China, mainly distributes in tropical limestone mountainous seasonal rainforests of Guangxi and Yunnan province. The numeric dynamic of E. hsienmu distributed in southwestern Guangxi province was analyzed. The static life table was worked out, and the curves of survival, survival rate, 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mortality density and hazard rate were drawn based on the fi eld data and the theory of surviv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eedlings and saplings of E. hsienmu accounted for a higher proportion, so whole population was lack of large diameter-class individuals and demonstrated a growth-oriented type, and there were population structure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plots were (p<0.05). (2) There was an obviously exponential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ree height and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and there was an apparent turning point in the growth when DBH and tree height were 33 cm and 13 m, respectively. Before the point, tree height grew faster than DBH, while the latter increased more rapidly than the former after the point, and tree height growth slowed down till stopped. (3) The curve of survival individuals tended to be the type Deevey Ⅱ, the whole E. hsienmu population was dynamic stable. (4)The survival rate of seedling and sapling of E. hsienmu population decreased gradually and then kept stable, while the 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 increased gradually and then became fl a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rtality rate of young E. hsienmu was higher and survival rate was lower because of the selective action by environmental sieve, while at the later stage the population was relatively stable. (5) The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wild E. hsienmu population is moderate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anthropogenic factor may be the main endangered cause, so it is very urgent to take eff i cient measures to recover this endangered species and help it colonize successively.

Excentrodendron hsienmu; age structure of trees; life table; survival curve; survival analysis

S792.36;S718.54+2

A

1673-923X(2013)03-0001-08

2012-12-10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GXNSFAA053042);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林科201201号)

袁铁象(1967-),男,湖南双峰人,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

[本文编校:谢荣秀]

猜你喜欢
胸径样地死亡率
仁怀市二茬红缨子高粱的生物量及载畜量调查
赤松纯林胸径结构对枯梢病发生的效应
武汉5种常见园林绿化树种胸径与树高的相关性研究
额尔古纳市兴安落叶松中龄林植被碳储量研究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五常水曲柳变异分析及优良家系的早期选择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15 年生鹅掌楸林分生长差异性研究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