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情感的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我国高校教育片面强调“理智教育”,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造成了大学生的情感“荒漠化”,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功利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情感教育进行研究,剖析我国情感教育的现状和产生原因,探寻提升大学生情感教育措施,力求为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大学教育提供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教育功利化;情感教育;大学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概念
西方的教育家很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他们将情感教育看做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在教育中培养学生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在我国古代,也非常重视情感教育,许多进步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情感的培养;在当代,在西方科学化和功利化的背景中,我国高校教育片面强调“理智教育”,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造成了大学生的情感“荒漠化”,如人际交往紧张,缺乏同情心,不尊重他人,不注意他人感受等现象。为了在教育实践上纠正“唯理智教育”的倾向,学者们对“情感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情感教育”这一概念还未被人们普遍地认可,但它所表达的一些教育思想和一些教育主张引起了教育者们的注意,并在大学教育中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在英国沃里克大学召开了一次有关情感教育的研讨会,学者们认为: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1]
二、功利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日益严酷,人们追求物质的欲望愈来愈严重,功利化的趋向也愈来愈突出,甚至大学教育这一片净土也受到未能幸免。目前,读书功利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盲目考证过级,即功利化的“考证热”现象。大学四、六级证、会计证、律师证,公关证,营销证等各种考证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二是鼓吹“读书无用论”。特别是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读书无用论”公开向社会叫嚣,用现实的理性挑战知识的困窘。三是片面追求成绩排名。家长过分关注成绩,用人单位招聘时也往往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片面追求名校,成绩排名。在功利化的教育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的教育价值功能扭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缺乏应有的关注,片面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没能把情感同认知教育放在同等地位上,学生被教育成片面发展的“知识人”、“片面人”、“单向度的人”;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缺乏学习的真正热情,许多学生学习是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做准备,被动的学习;家庭情感教育的缺位,许多家长认为学习就是考高分,进名校,毕业找份好工作,挣大钱,然后光宗耀祖。在读书功利化的教育不仅是表面、肤浅而且更加狭隘,只追求一种看得见的“有用”。于是,教育不关心完整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复杂的情感体验、心灵触动,即使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标示,因为这些内容既不确定性也不能表现为现实的好处。作为培养人的事业,我们忽视教育对象个体人格的培养,忽视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灵和精神成长,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过少,社会、学校、家庭往往过分追求学生的成绩、过分强调专业的就业前景,在社会中适用性,学校教育越来越功利化,整个教育的目的最终指向经济功利,教育本身追求一种“看得见”的“有用”,教育本身则沦为一种工具。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漠不关心中变得冷漠、在考试成绩的竞争中学会急功近利,用脑去竞争,从各种形式化的教育中学会虚伪,同时,他们不会很好的交流、分享以及在分享中成长,不能很好的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家园,从内在延伸出自己的意义世界,更多的体验是生活的紧张感、危机感,孤独感、不满足感、不公平感,并以此来处理自身与他人、集体一系列的关系。一方面,高校、家庭情感教育的长期缺位;另一方面,教育功利化和科学化的追求,造成大学生情感得不到良好的培养。
三、提升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具体措施
1、教育理念的改变,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目前高校教育普遍受到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支配,唯知识教育占主导地位。唯知识教育把培养高技术、高智能、高效率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其教育过程重理性知识的传播,轻情感经验的积累;重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轻情感情绪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表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2]在功利化教育背景下,我们应该回归大学教育的本质,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蔡元培认为:“大学,并不是贩卖证书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他人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我们培养的不但具有高技术、高智能、高效率的知识,而且是心灵健康、人格完整、精神独立,情感丰富的人才。
2、教师的情感世界和人格魅力的影响
教育是师生双向交流、相互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性质将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个性气质,教师的情感交往的能力如观察力、敏感性、倾听品质、表达与调节能力等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价值观的选择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大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蔑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个性品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3]现在的大学更多的强调教师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教师本身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部分教育者本身也深受功利化的影响,部分教师理想淡化、信念动摇、道德失范,表现出消极心态和实用主义价值观。我们的教育首先应该关注教师的人格精神和情感世界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内心独立和人格魅力;其次,教师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真诚待人,关心、呵护学生。教育者人格的魅力和科学价值观的影响下,培育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
3、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情感教育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各种阶级思潮、价值标准渗透进来,导致了部分师生、家长、学生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教育目标功利化,这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非常有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教育合力,寓情感教育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中,帮助学生理性面对功利,承认功利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动力因素,但不能过度追求,在受教育中,关注人的内在心灵和精神成长。
参考文献:
[1]梁钊华.《论情感教育的本质及其价值》,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4).
[2]朱小蔓.《清感教育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3]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伦理学的一封信》,《教育科学论坛》2002年第8期,第12页.
作者简介:
周九香,(1977—),女,广西桂林人,河池学院政治与法律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保障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