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下的武汉市市属高校品牌建设研究

2013-12-26 05:46邹俊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2期
关键词:品牌武汉

邹俊

【摘 要】本文研究了在武汉市大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时代背景下,市属高校品牌的建设围绕这一历史目标应当遵循的思路,探讨了武汉市市属高校的品牌定位与品牌核心竞争力,以及品牌价值提升、品牌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市属高校;品牌

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有多种体现方式,学界认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则反映该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的重要影响,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武汉市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后,该市市属高校如何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而助力城市建设与发展,就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时代背景

所谓国家中心城市,应当是在国家城市体系中占据“塔尖”地位的城市,不仅能够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在相当地理范围内的区域具有人才吸引力、经济和文化的辐射力与影响力,还应当在承担国家整体战略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同时,国家中心城市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国际地位,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城市间的国际竞争。目前,我国正式文件认可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等五座,唯独中部地区缺位。在区域发展格局调整、变化的今天,中西部和内陆经济发展成为重中之重,亟需一座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城市来作为“领头羊”。

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拥有深厚历史积淀和独特产业经济优势、承担多项国家战略的武汉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与我国经济战略部署相呼应的。从2004年以来,武汉陆续承担了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任务,成为衔接东部与中西部、领跑中西部发展的重要中心城市。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武汉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2011年2月,武汉市“两会”批准的《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武汉将努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2012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武汉考察时明确表示,大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市同月成为全国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在经过数年的准备后,武汉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武汉市市属高校品牌的要求

知名高校是其所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心城市的评价体系中必然包含城市的人才储备、创新精神、文化交流等文化软实力元素,而高校正是这些元素的天然提供者。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城市与大学共生共荣的关系由来已久。城市是大学进步的助推器,大学是城市创新的动力源。城市定位的提升有助于市属高校品牌关注度和吸引力的提升,市属高校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反过来又有助于城市品牌的建设,二者互利互惠,相互促进。著名学者许纪霖曾以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为例这样说明城市对大学气质的影响:古朴整洁、文化气息浓厚的名校哈佛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波士顿这个有文化贵族气质的城市,让人感到朝气蓬勃;而在与哈佛的竞争中,耶鲁大学的学术交流不如哈佛频繁,有一个原因是其紧挨著名的“问题城市”纽黑文,这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城市,在工业变迁后大为萧条,充斥着暴力和贫穷。同时,大学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城市的科技竞争力和人文精神。好的大学中往往会有一批具有责任意识的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并拥有媒体话语权;或者以其思想学术的内在积淀,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格。

据研究,在我国,名牌大学与“强势”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众所周知,武汉市拥有极其丰富的科教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教育中心城市,在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高等教育水平居全国第三,在校大学生人数居全国第一。在汉高校中,既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8所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部属院校,也有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等一批市属高校。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建设成为全国科教、文化、创新中心。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不同的院校应有不同的定位,综合考虑自身现有资源和特色,笔者以为武汉市市属高校应定位于主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助力大武汉复兴,市属高校责无旁贷,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学校的品牌定位与建设,为武汉腾飞输送创新型、实用性人才。

三、武汉市市属高校品牌建设现状

武汉市现有四所市属高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办学理念的不同各具特色。例如,武汉市商学院依靠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在烹饪专业、旅游酒店管理专业、马术专业(全国首家)等专业的建设上具有明显领先于其他高校的良好口碑,从而在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分配上取得了竞争优势。据媒体报道,2013年是所谓的“最难就业年”,而武汉商学院酒店专业的毕业生与可选岗位比例约为1:5,“学生基本上提前半年就被一‘抢而空”,而且职业上升空间大、收入高,是名副其实最“牛”就业专业之一。该校突出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从整体上来讲,武汉市市属高校品牌体系尚未建立。

一是,由于受财政资金支持来源和行政管理的限制,市属高校的招生和分配主要面向武汉市,武汉市生源的录取分数低于非武汉市生源,不利于招揽优质生源和在此基础上培养优秀人才,而且还给人一种“武汉市市属高校就是武汉人的学校”的狭隘印象,降低了学校的品牌评价。

二是,市属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市属高校,有从特色办学向增设学科、扩大招生、重复设置(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大而全”粗放型办学的倾向,品牌特色模糊,竞争优势不明显。

三是,市属高校的品牌体系建设机制尚未健全,对于学校品牌体系缺乏全面规划和协调,使学校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投入培育机制不完善,品牌专业数量偏少,学校品牌与同城部属院校相比而言知名度不高,出了武汉市和湖北省就少为人知,品牌层次较低、辐射效应较弱等。

四、国家中心城市视野下的武汉市市属高校品牌建设对策

目前,武汉已初步完成“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顶层设计规划。根据该规划,2031年至2049年,武汉将被打造成为全球性的创新中心、文化之都和重要的世界性城市,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圈。而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城市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升,这些都离不开高校的贡献与熏陶。

1.进一步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办学特色是在长久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并且可持续发展的,体现的是一所学校的个性和优良品质。以综合性大学江汉大学为例:该校位于有“中国车都”之称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东风、神龙等200多家汽车制造企业和相关研发机构,适宜于设置汽车产业与汽车文化相关机构,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基地实训、课题研究等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合作。

2.营造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承载学校历史的古老建筑、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优美的绿化环境、雄厚专业的师资队伍,到学校教学和科研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效互动,无不展示着高校的活力与魅力,最终都体现为学校品牌的号召力。

3.把学校品牌与城市品牌紧密结合在一起,扩大社会影响。武汉市市属高校应侧重于建设偏实用性的学科,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现实需求。同时,学校应更多地鼓励应用性课题研究,课题设计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社会科学类研究成果能够切合实际情况,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自然科学类研究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城市建设中发挥实际效用。对地方的服务应成为高校展示品牌的途径。

4.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学校品牌的层次。国家中心城市要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市属高校应当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第一,在师资力量建设上,要敢于以特殊待遇在国际上招揽人才。第二,在专业设置上,要有国际视野,广泛研究国外已有而我国少或缺的专业,结合我国国情和武汉市市情大胆引进,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武汉商学院的赛马专业属国内首创,与新西兰等国家合作培养人才,走在了全国前面,影响很大。第三,创造条件“走出去”,建立教师到国外培训、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常态机制,加强“国际交流生”项目的建设。

5.搞好高校品牌的管理和维护。品牌需要管理和维护。品牌价值是高校的无形资产,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制定学校品牌战略,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减轻负面突发事件对学校的影响,维护学校品牌声誉。

参考文献:

[1]阮成发.《武汉:奋力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政策》,2102年第5期.

[2]王琳.《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文化复兴》.《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3]路洪卫.《推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突破口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4]张胜利.《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道”与“行”》.《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5]于洪良,张瑾琳.《高校品牌建设刍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注:

本文由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下的武汉市市属高校品牌建设研究”(编号2012B049)基金资助。

猜你喜欢
品牌武汉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驰援武汉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up喵(1)
恩典皮具品牌发展战略研究
品牌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研究
从电影到品牌:看黄渤的“品牌化”之路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