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敏
摘 要:以杜争鸣、泰云、胡作玄三位的翻译作品为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翻译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所体现的不同,谈谈对三种译本的领悟和认识。
关键词:顺译;静动态互译;增删有理;主语与主题系统互译
自传What I Lived For的译文有很多。经过认真阅读杜争鸣、泰云、胡作玄三位的翻译作品,并和原文进行对比分析,谈谈笔者对三种译本的领悟和认识。
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们最常用的思维方法。
What I Lived For第一种译本《我一生的追求》(杜争鸣译);第二种译本《我为什么生活》(泰云译);第三种译本《我为什么而活着》(胡作玄译)。从题目来看,三种译本基本都属于直译过来的,但是我觉得第一种译文的题目《我一生的追求》(杜争鸣译)更符合原文所表达的意境。
一、翻译语序与顺译
英语句子常常需要“顺译”,即打破语法结构概念而顺着原文词序翻译。第一段第一句的翻译“Three passions,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have governed my life.”三种译本各自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杜译本采取了不改变原文的自然顺序,并同时保留了原文的自然节奏。而其他两种都是改变了原文的顺序,泰译本采取了“合”的思想,直接把三个小短句融合成一句,胡作玄译成四句。所以,在第一句的处理上第一种(杜争鸣译)翻译的好,既简明扼要又准确,实际上,这种通过保留语序来保留原文紧凑的方式,译文会更自然、通顺,还能达到高效的目的。
二、静态表达与动态表达互译
英汉语言思维对比研究表明,英语是一种静态表达法较多或倾向于静态表达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动态表达较多或倾向于动态表达的语言。在对第一段最后一句话The three passions...despair的翻译中,杜争鸣的版本更加表达了作者无奈和绝望的心情。in翻成动词使……;over翻成动词经历……通过对英汉的静动态之分及相应的动词与静态词(名词、介词短语)间的转换突出地体现了翻译转换中范畴转换里的词类转换,充分利用词类转换这一翻译策略,可完美地达到英汉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
三、语篇翻译不仅要通顺,更要凝练
通顺的译文自然易于理解,不通顺就很难让读者接受,当然也就谈不上好的翻译。然而,通顺只是基本的而不是所有的要求。通顺的译文也不一定就是很理想的,因为它在遣词造句上很难体现出译者的语言修养和文学功底。在杜译中把原文的“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译为“看破滚滚红尘”,表面差别很大;但仔细思考后,发现“the rim of the world”字面意思为世界边缘,可是世界有边缘吗?所以,这里的“world”不是指物质世界,而是指“社会”。“边缘”所指的也并不是实在的物体,是人类社会在思想理念上所受到的限制。所以,“the rim of the world”就是“世俗”或“凡人”在社会理念上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因此杜译本是“滚滚红尘”。
四、内外有别,增删有理
在翻译过程中添加必要解释的例子,目的是为了符合不同语言的思维习惯和翻译的目的。第四段第一句话中Love and knowledge,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對于“earth”杜译为“大地”,这样译比译成“尘世”更合理,更能与上下文联系紧密。因为尘世和后面的怜悯搭配不合理,所以杜译文更好。
五、主语系统与主题系统互译
英语是比较重视主语的语言,而汉语则是比较重视主题的语言。这种差异往往会直接造成两种语言在语序上的不同。因此,在英汉互译中,有必要根据两种语言思维的特点对语序及标点符号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源语形式上的束缚,使译文在意义忠于原文的同时,读上去更加通顺。第三句Children in famine... should be的译文中,杜争鸣的译文对Children in famine处理得很好,“孩子们在挨饿”这是由英译汉的主题化的自然结果,更加符合我们传统汉语思维模式。
总之,《我一生的追求》想要通过直译来实现原文的美并非易事,所以要兼顾原文的美。通过对这三篇译文的对比,我认识到散文的翻译不但要着眼于原文的文意,还要考虑到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及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明显差异。杜争鸣教授认为:翻译总体上是把一种语言在其固有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在新的语境中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转换和文化阐释活动。所以,翻译绝不是把两种语言进行文字上的比照硬套,而是将两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以及两种思维进行转换,这样才会有精彩的译文,才能使译文与原文实现最大的功能对等效应。
参考文献:
[1]杜争鸣.翻译策略与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章云雨.文化差异与英汉翻译[J].科技资讯,2008(1):151.
[3]季清芬.中西思维差异在翻译中的影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8(4):28.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