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球训练法在初级网球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2013-12-26 11:46:27
湖北体育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单球一球网球

于 洋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被称为“绅士”运动的网球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运动范围;而以李娜为代表的我国女子网球运动的崛起,更使许许多多的国人喜爱上了网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为了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的家长们,不再拘泥于只对音乐、美术的偏爱,而是选择了更加符合儿童天性以及身心发育的网球运动。然而,少年儿童无论从思想意识还是动作经验上来看,都处在可塑期与积累期。因此,在对少年儿童的网球训练中,应该首先培养他们对网球项目的认知,然后根据其生长发育的特点并结合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发展少年儿童网球技术动作为主要目的,选取适合的训练手段进行应用。而且,在少年儿童初级的网球教育中要意识到少年儿童还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想象能力,要根据事实的情况因势利导,运用科学的训练手段弥补少年儿童在头脑中出现对技术动作产生的错误理解的现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选取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心小学60名三年级小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2 运动技能的形成

在《人类动作发展概论》一书中认为:新的动作技能的出现和形式上的变化都与大脑神经过程的变化有关。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是由于脑的较高控制区的成熟抑制了脑的较低控制区。然而动作技能发展的成熟或不成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生理学上运动技能的形成具有以下特性:①复杂性,即有多个中枢参与形成与运动条件反射活动;②连锁性,即反射活动是一连串的,一个接一个,前一个动作的结束,便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具有严格的时序特征;③本体感受性,即在反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本体感受性冲动)起到重要作用,没有这种传入冲动,条件刺激得不到强化,这个复杂过程条件反射就不能形成,运动技术就不能掌握。

在运动训练学中认为:在技能的学习中,必须考虑到技术的两个方面:①外表技术,即技术的运动结构或技术外形;对技能获得后技术应用时的有效做功有重要影响。②内在技术,即技术的动力结构或完成技术的机能基础。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人类动作发展学,还是在生理学与运动训练学中,对于动作技能的形成的观点都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受多因素影响,由神经系统支配,目的在于建立神经与肌肉快速联系的漫长与复杂的过程。基于以上理论,为了可以更简单的理解动作技术的形成,在除去反射不提的前提下,可以把动作技能的形成看作,随着年龄和动作经验的累积,人们通过大脑对新技术的认知分析后,把自身具备的基础动作经验,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可以转变成新的动作信息。这也正符合皮亚杰在1981年提出的认知理论。

3 实验的前期安排、设计与考核方法

3.1 实验的前期安排与设计

把60名学生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人,每周分别训练3次。实验的总时间为16周,包括实验前的一周认知培养和每次有球训练前的模仿训练。在实验前,对这些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网球兴趣的培养,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对网球运动的认知培养。采用游戏方法和实地观看网球比赛或观看比赛录像的方法。在每学习一种网球技术之前都进行为期一周的徒手和无球条件下的模仿训练,之后进入正常的实验阶段。实验组采用多球训练法中的“一球一击”为主要训练形式,进行教学训练;对照组采用多球训练法中的“单球”为主要训练形式。

3.2 实验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为:每个学生需要击打3组来球,每组20球,将球击打进入要求范围算一次成功击球,记录学生的每一组的击球结果。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4个方面:有效击球形式一;有效形式击球二;有效击球形式三;整体技术打分。有效击球形式一:学生将来球回击到另一半场的单打界内即可;有效击球形式二:在另一侧场地的直线和斜线两个区域摆放标志物。学生必须将球回击到区域内才算有效。具体要求是前10次击球击向直线区域,后10次击球击向斜线区域。有效击球形式三:有效区域安排与形式二相同,但是在击球要求上略有不同。形式三要求为一次直线击球一次斜线击球交替进行。整体技术打分:是在通过考察了学生三组击球后的表现以及整体动作技术所达到的技术熟练度(技术的经济性与实效性),由三位专家老师给予打分。满分为5分,0.5分为一个技评分。由于实验人数较多,同事为了把由于天气因素,时间因素,学生的体力因素的干扰降低,考核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时进行。分为上、下午进行,每组的前15名学生在上午进行,后15名学生在下午进行。

4 实验结果分析

表1为正手击球训练两个月后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击球的考核表。从表1中可看出:运用“一球一击”形式训练的实验组与运用“单球”训练的对照组,在正手击球测试中,形式一的测试结果为(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只是在两组人员整体发挥的稳定性上,实验组好于对照组。但是在形式二,形式三以及老师的整体技评中实验组对照组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后三项的考核中实验组比对照组提高了10.90%、23.29%、13.56%。

表2为第二阶段训练后反手击球的平均成绩考核表。从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考核一、考核二、考核三以及技评中的差异非常显著(P<0.05)。在这四项指标中实验组比对照组分别高出了10.97%、19.23%、39.17%、28.54%。而且实验组整体地稳定性也明显好于对照组。

表3为第三阶段训练后截击球的平均成绩考核表。表中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考核形式一中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其后的考核二、考核三以及整体的技评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再次显现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在后三项的考核中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0.43%、34.78%、24.82%。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月训练后正手击球平均成绩考核表(单位:个)(n=60)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月训练后反手击球平均成绩考核表(单位:个)(n=60)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月训练后截击球平均成绩考核表(单位:个)(n=60)

通过对上述三个考核表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实验组好于对照组,多球训练中的“一球一击”训练形式要比“单球”训练形式更有利于发展初学者,尤其少年儿童在学习网球技术中还处在技术动作的不成熟时期。

根据人类动作发展学理论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把对新信息的认知称为适应,其中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实现的。同化即是指个体以对世界现有的理解相通的方式来吸收信息和感知。顺应描述的是个体调整或改变认知结构,处理在当前认知结构中没有得到表征的经验过程。对学生们来说,学习网球的每一项技术,就是对每一种新的信息的适应过程。从最后考核的结果来看,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这是因为虽然两组都处在顺应阶段,但是学生们的年龄是8—11岁之间,他们除了基础的动作经验外,其他的动作经验并不丰富。实验组的学生采用“一球一击”的训练手段更简单,且脚下固定,学生只需注意保持上体的稳定与击球姿态即可,更有异于学生的理解和完成。

从运动生理学理论上说,丰富的动作经验可以帮助建立以大脑皮质为基础的肌肉活动,也就是建立神经——肌肉间的反射过程。然而,对于10岁左右的少年儿童来讲,他们的动作经验还远远不足。

“单球”练习法是两人运用单球对练的方法。其优点在于省时、节奏紧凑,带有步伐移动训练等。为了不断巩固学生们在徒手挥拍,分解技术动作的学习中刚刚建立起的正确技术动作的反射,更为符合的训练手段是多球练习法中的“一球一击”的练习形式。“一球一击”的训练形式主要是为保证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和应用正确的技术去回击来球。排除了“单球”训练中来球的旋转、球速、位置以及需要结合步伐移动等可能会干扰初学阶段正确动作形成的因素。

当网球技术学习达到一定的稳定程度后,可采用“一球一击”与“单球”练习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即:练习者运用“单球”练习技术动作,体验与“一球一击”练习时的不同节奏,并且练习者会体验到一些成功的喜悦。但是此时的练习时间不可太长,要以短时训练为主。此时的目的是在生理与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刺激,让练习者在心理与生理上都做好接受高一层次训练学习的准备。然而,当采用“单球”练习法时,练习者由于心理上的紧张或击球节奏变化等因素,技术动作产生错误时,也应该立即停止“单球”练习,与此同时需采用“一球一击”训练法来进行技术动作的纠正。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多球练习法中的“一球一击”的练习形式相对于“单球”练习形式对初学少年儿童来讲技术更简单,容易接受,同时更容易使获得击球成功的喜悦。2)多球训练法中的“一球一击”练习形式比“单球”练习形式更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在通过对网球运动的认知后,转入有球练习时,首先应该应用“一球一击”的练习形式来继续巩固正确的技术动作。3)在网球技术动作由分化阶段逐步过渡到自动化阶段时,由于需要逐渐加入一定对机体的刺激,“单球”练习形式的比重逐渐增加。此时同样需要以“一球一击”的训练形式来不断排除在“单球”练习中出现的技术动作错误。

5.2 建议

1)在刚刚由模仿练习过渡到有球练习时,应该选择训练要球较为简单的“一球一击”的训练形式继续对网球技术进行巩固;在技术动作相对适应的基础上,需要对增加一定的训练负荷时再逐渐增加“单球”训练方式。2)在“一球一击”的练习形式中,教练员要明确的以训练的量为主,而不是训练的强度。同时必须考虑到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对训练量进行有效的设定。3)在应用多球训练法时应该重视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对认知能力的培养。4)为了使少年儿童对新技术的学习更准确,更快速,就需要让少年儿童有足够的动作经验的积累。因此,在少年儿童阶段应该让其更多的参与到不同的体育活动中,使之积累更多的动作经验。

[1] 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4] 王 荣,乔纪龙.多球训练法在乒乓球训练中的应用[J].体育文化导刊,2011(3).

[5] 姜晓宏.多球练习与网球技术教学[J].辽宁体育科技,2005(3).

[6] 袁朝晖,韦海琼.少年儿童网球启蒙训练中兴趣培养的影响因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1).

猜你喜欢
单球一球网球
“一球一操”背景下幼儿园开展啦啦操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网球究竟是什么颜色?
腰痛不用愁,网球来帮忙
浅谈大学初级乒乓球课程教学中的多球练习法
灌篮(2020年7期)2020-02-27 09:30:40
线性二次型球式滚动机器人运动稳定性研究与测试分析
“单球+多球”教学模式在乒乓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 06:34:28
“真准”
环球时报(2014-03-11)2014-03-11 04:25:24
有趣的排球运动
童话里的网球公主
网球俱乐部(2009年9期)2009-07-16 09: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