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创新从哪里开始

2013-12-26 12:41黄锡伟
软件和集成电路 2013年10期
关键词:结构化专利流程

创新应该不仅是组织的目标,更应该是成长之路。

中国真正企业化的时间不到三十年,中国社会和政府都希望企业具有高效率,解决就业、也解决税收,也是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显然,重复性的制造和代工并不是有效的手段,政府高层对于结构化调整、创新性使命以及创新性定义在二十年前就开始了,但是产业升级、结构化调整并不像说的那么容易。人工红利只要有制度支撑,只要有全球化的经济展开,达到是容易的。但结构化的调整和创新体系构建对于一个企业却是相当困难的。

但是创新就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情。组织中何以能展开创新,创新究竟是什么。在职场这么多年,这个问题始终让我不得其解。

创新应该不仅是组织的目标,更应该是成长之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创新如何做,还是从当下考虑。

如何去创新,在很多行业中,包括如系统设计、软件、网络、制药等看起来好像高科技的领域,行业中人常常会称自己是“XX民工”,大多数时间是在从事简单的问题解决、程序编制和实验展开,似乎创新离我们很远。但,这又不排除我们经常需要思考一些好的方法、奇特的手段去解决问题,这里就蕴含了创意和发现,这些创意和发现如果不及时总结、提炼和提升,往往就转成对创新知识的惊鸿一瞥,变成个人的一个回忆,很难成为个人技能往上提升的机会,也很难对团队其他人员有所启发。

有效的方法应该是什么?近期一个企业家的做法对我颇有启发,记下和大家共享。

这是一家在行业中也颇具规模的企业,在一个细分市场中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位置,企业开展“改善(KAIZEN)”和稻盛和夫的“阿米巴”,从哲学和实学角度,构建一个杜绝浪费,提高效率,建立“肌肉性”公司。特别他们提出了流程“活化”的概念,笔者认为绝对是一个创新,我们知道有许多公司的制度和流程成了挂在墙上的东西,流程这东西只有生没有死,出了问题一查流程,才知道没有按流程走,平时都是按潜规则运行。流程低效且无用。他们提出的这个“活化”的概念,将做事的方法和流程的“演化”、“优化”以及“运作评估”相结合,根本上体现了TQM和6Sigma 精神。颇有新意。

与此同时,他们根据生产实践、研发试验、测试改进等多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发现新发明、新创造还是比较多的,可这些活动往往成为孤立点活动,没有形成一种合力推动整个组织研发、生产工艺和测试技术的提升。为此,他们成立了专家组,细细究之,发现这种活动规范性、总结性比较差,各个部门是利用各自的经验和需求去推动,没有显式化的组织,所以表现得零售和低效。

引进什么工具作为组织创新工具呢?他们反复思考,提出以“专利”来收束组织创新活动。听起来要求有点高,因为专利实际是保护性的产权制度,需要有一套申报、纠合、审查和公告制度,以这么重的工具做企业创新是否合适?当听到这个想法后,个人表示了担心。我这位企业家朋友跟我娓娓道来:

其一,创新活动在于新,新的核心在于能立足于现有发明的基础。现代专利技术申报前的“查新”(即发现这种技术是否有其他人发明,是否被公开或被保护),在研发和问题解决中,我们要逼着员工去查资料、去看别人的创新、去看别人的专利。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有自己的思路。

其二,创新活动需要解决生产实践问题,还应该有一个提炼提高和总结的过程。一个好的总结是反思问题发现、思路展开、方案提出以及实施中新出问题再次应对的过程,对于本人无疑是提高。在这样的文件评审过程中,对于创作者无疑是二次挑战,同时对于评审的团队也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帮助和历练。

其三,创新活动也需要有一个测评平台,严格的专利评审无疑是一个相当可靠的工作逻辑,同时专利申报的获得也是一个荣誉过程,无论对于组织还是个人都是一个认可。这个过程是一个有价值的展开,所以创新以专利为目标,也算是名至实归。

以上求其次,则为技术总结报告。技术总结报告的升级版就应该是专利。我的这位朋友最后是这样总结的。看起来,他算是想明白了:不是仅仅希望专利作为创新活动的保护,更是希望用企业专利的过程作为整个企业的创新活动“引爆点”,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不知道最后结果如何,我们相约一年之后再来总结和看一看。

猜你喜欢
结构化专利流程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改进的非结构化对等网络动态搜索算法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析OGSA-DAI工作流程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