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满意的毕业生,使得就业环节出现了明显的脱节现象,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缓解就业压力、化解供需矛盾,但都收效甚微。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主体,承担起连接供需双方的关键作用,而目前国内的创业教育在培养目标的战略性、体系的系统性、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仍有欠缺,因而探索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般而言,高校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在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个体与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生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问题,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这是创业教育最初的思想。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标志着创业教育思想趋向成熟。简而言之,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
与国外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最早开始于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在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概念。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可分为两个阶段:(1)自主探索阶段。国内许多高校纷纷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 开展创业教育,大学生中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创业潮,如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2)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发展阶段。[1]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在政府的引导下,各高校创业教育活动蓬勃发展,如北航的创业培训学院、科技园和技术孵化器等。
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偏差,更多的是针对就业需求压力大而形成的就业式教育[2],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战略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的考虑,特别是基于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业教育培养几乎空白。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创业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把创业教育理念深入渗透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环节。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相应的学科体系,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差异很大,没有统一的基础性课程设置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目标。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实现过程带有较强的功利性,[3]创业者创业的动机也主要是解决生存问题,而不是谋求个人的高层次发展。(2)创业教育实践结果存在精英化倾向。围绕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目前高等学校最为普遍的创业教育的模式,未参赛的大部分学生只能袖手旁观,以至多数学生不清楚什么是创业教育,甚至把创业活动或创业大赛等同于创业教育。[4](3)创业教育实施阶段滞后。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都是为就业服务,相关课程安排在临近毕业的大三、大四学期,学生局限在对创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没有更多的精力培养创业相关能力,最终导致创业教育并未贯穿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以国际创业教育模式的新趋势和新变化为导向,围绕强化学生创新知识转化能力建设以及创业精神的培养教育理念,通过基于全球商业竞争的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本文提出一套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创业综合能力人才的CCPC学习新模式。
创新型创业教育模式,就是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围绕课程体系设计、实战模拟演练、社会实践操作以及综合素质认证等四个方面,形成一系列相互支撑、循环递进的创业教育模块。所谓高校创新型创业教育的CCPC模式,包括传统课程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Courses)、模拟实战的“参赛体系”
(Competition)、针对实践能力和个人效能提升的社会“实践体系”(Practice)以及实现素质绩效考评的“素质认证体系”(Certification)等四个体系构成的系统,该系统集课程学习环节、实战环节、实践环节和认证环节为一体(见图1),表1列举了CCPC模式的具体内容。
图1 创业教育的CCPC模式
表1 CCPC创新型创业教育体系
教学目标设定强调围绕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对课程设置的目标进行确定。教学程序设计将创新型创业教育的相关教学内容与灵活的教学形式、高效的教学平台和新颖的教学角色转化等结合,形成实战性、参与性和趣味性较高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评估一方面对教师的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考评,另一方面对学生参与课程学习进行成绩和学习效果的考评。
校内比赛(初赛):基于对创业课程的学习,组织学生在本校范围内进行实战比赛,以社团活动形式开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参加省赛(复赛):建立省内或本地区的高校合作平台,形成域内各大高校联合举办省级模拟实战比赛的机制,制定比赛程序和奖励标准,根据各大高校的校内初赛结果,依托远程信息平台,组织优胜团队参加省级的模拟实战比赛。参加国赛(决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高校合作平台,形成国内各大高校的全国模拟比赛机制,制定比赛程序和奖励标准,确定决赛的时间和地点,参考教学研讨和学术会议形式,组织各地优胜团队参加全国模拟实战比赛。
创业项目平台: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市场实际需求,与风险投资、高新企业孵化器等机构进行合作,联合相关企业和政府相关单位,在校内建立支持学生创业的支持平台,围绕创业项目创意、设计、开发以及市场化过程,为其提供地点、设备、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企业基地实习企业:给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高校和企业都应主动走出去联姻、合作,引导更多即将毕业的学生到企业实习。个人效能提升: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高校学生要围绕个人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沟通及商务礼仪训练等方面展开,学生有目的进行个人效能提升训练,学校也可以通过恰当方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完成其效能的提升。
素质认证的内容:包括素质课程认证、社团活动认证以及素质培训认证,引导学生在社会文化、音乐美术、社交礼仪、社会责任、道德情操、社会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认证实施流程:入学之初即为学生发放素质教育卡片,在学生参与上述相关活动及培训时,对素质提升进行分级和分类,针对学生参与效果,填写入卡片中,在学生毕业和就业时,对素质教育效果进行评估。素质效果评估:在学生步入毕业和就业阶段,将其在校参与的素质教育活动和培训进行总结,汇总其素质教育卡片的相关信息,对其进行评级和分类,并最终发放相关部门权威的认证证书。
CCPC模式突破了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解决了普遍存在的过分强调基于职能的模块化教育,实现了培养整合性知识和综合性管理能力的创新型创业人才的目标。
同时,CCPC模式通过四个核心模块的相互支持和循环互动,体现了较好的系统性和动态性。实现了从过去的以“教”为主导的个人学习模式,向以“学”为主导的团队学习模式的顺利转变。通过全校范围内的相关课程、模拟竞赛、学习团队及素质认证,使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循序渐进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业者的团队合作精神。
另外,CCPC模式通过系统性的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以及创业导师引领的情景实习,极大地改善了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矛盾,提升了学生在创业实操方面中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的矛盾,满足了部分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与创新实现的需求。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创业教育重要性凸显,对此本文从国内现有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出发,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各种模式尚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由此产生新的思考,尝试探索系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CCPC创业教育模式,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健全课程体系、贯彻参赛体系、重视实践体系、新增认证体系,围绕各环节的具体内容进行操作、验证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进而论证了CCPC模式的现实可行性。
[1] 黄林楠,王 琳,于洪军,等.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江苏高教,2010(2):104-105.
[2] 蔡宗模.试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民办教育研究,2010(3):21-25.
[3] 费黎艳.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9(13):87-88.
[4] 何 斌.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消费导刊,2010(7):179-180.
[5] 黄晓晓.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概述[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0):106-107.
[6] 李苗苗.高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32):296.
[7] 朱 姝,刘少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探析[J].社科纵横,2010(6):173-174.
[8] 谢丽丽.日本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9):94-96.
[9] 李维东,李宏亮,王军超.试论金字塔形创业教育模式[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3):98-99.
[10] 陈 然.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2010(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