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 邓利华 谷婷婷 陈铎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及网络逐渐引入英语课堂教学。网络和计算机辅助跨文化交流的应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身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英语学习者可以实现即时交流。视频会议是一种典型的计算机辅助的即时交流方式。在视频会议中,学习者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远程传输设备,可以看到交流对象的图像、听到对方的声音。在计算机及网络的辅助下,视频会议集图像、声音和文本于一身,为学习者提供一种近似于面对面交流的沟通模式,使得双方的学习者能够更直接、更全面、更顺畅的实现即时交流。在视频会议中,学习者不仅需要展现语言表达能力,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的变化也表达着说话人的意图和内心活动。同时,在交谈过程中,交流策略的有效运用也对交流的顺利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鉴于交流策略在视频会议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北京某公立大学和日本某私立大学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研究他们在国际网络交流选修课中通过视频会议形式就相关文化话题进行交流时运用交流策略的情况。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主要基于B.Smith (2003)提出的11 种常用交流策略①Smith,B.,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System,vol.31 (2003),pp 29~53.,作者基于这一理论,对视频会议中使用的交流策略进行分类,并分别举例加以分析,最后总结出中日两国学生在视频会议进行中交流策略使用的特点,并试图分析其使用不同交流策略的原因。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视频会议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能鼓励英语学习者在视频会议中使用不同的交流策略提高交际水平。
20世纪70年代,Tarone et al.(1977)首次定义交流策略②Tarone,E.,“Consciou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a progress report,”in Brown,H.,Yorio,C.,& Crymes,R.,eds.,TESOL,Washington,DC,1977,pp.89—129.。自此之后,交流策略成为二语习得方面的热点。但是,交流策略在计算机辅助交流中的研究还属少见。Chun (1994)研究发现计算机辅助交流加强了受试者使用和交流对象确认语意、开启话题、拓展话题等交流策略的能力③Chun,D.M.,Using Computer Networking to Facilitate the Acquisition of Interactive Competence.System,vol.22,no.1 (1994),pp 17~31.。
本研究主要采用Smith (2003)总结归纳出的11 中常用交流策略为理论框架分析视频会议④Smith,B.,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System,vol.31 (2003),pp 29~53.,具体为:
1.提示话题的开始和结束:一些可以提示旧话题结束和新话题开始的词。例如:“Good”,“OK”,“Yes”通常用来结束上一个话题或开启新话题。
2.调整语气:根据情境调整语气来达到交流目的。例如:用礼貌或粗鲁的表达方式传递愉悦或不满的情绪。
3.使用非语言交流方式:通过模仿声音,用动作、手势或者展示实物图片来表达意思。
4.和交流对象确认语意:出现理解困难时向谈话对象澄清语意。
5.寻求帮助:理解出现困难时,请求谈话对象解释语意或用更简单的方式表达;或者和己方小组成员谈论以求理解谈话对象的意思。
6.填充谈话空当:用一些无意义的词如“Well…,”“Let me see…,”填补谈话空隙,以防止交谈中短使谈话顺利进行或赢得时间思考谈话内容。
7.放弃困难话题:和交谈对象商量正在谈论的困难话题。
8.使用母语以达到交流目的:使用母语对英语进行解释以更好的理解英语。
9.使用母语但不为达到交流目的:不会用英语表达时直接使用母语。
10.推断语意:通过谈话内容推测对方想要表达的准确意思。
11.自行改正语言错误:及时发现交流过程中的语法、拼写错误且不经交谈对象提示,在引起误解前自行改正语言错误。
本文的研究基于北京某公立大学和日本某私立大学合作开设的国际网络交流选修课。课程的授课对象全部为大一学生。双方学生就感兴趣的两国文化问题进行讨论,全部以英语作为课堂语言,通过搜集资料、制作PPT 文稿、课堂展示等环节实现即时的交流。
本研究选取了国际网络交流选修课中2011 学年度春、秋两学期共20 个课堂视频录像总时长约23 小时进行分析。每个视频时长约为1 小时(约2 课时),双方每次参与人数约为4~5 人。双方参与学生的具体信息如下表:
表1 中日两国受试者基本情况信息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是基于由视频文件转录成的相应文本。文本的转录格式参考H.Sacks (1974)提出的文本转录方式,以保证文本转录的完整性和一致性①Sack,H.,Schegloff,E.,& Jefferson,G.,A simple systematic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Language,vol.50,(1974),pp.696—735.。在转录时,中国学生标记为C1,C2,C3…,日本学生标记为J1,J2,J3…。每一次的话语权转换另起一行,交流过程中的肢体动作用双括号、明显停顿用单括号并标出停顿秒数等统一的符号加以标记说明。例如:
转录文本节选使用了“使用非语言交流方式”策略。J5 提到自己喜欢喝酒,C1 表示疑惑,不敢相信,因为中国学生禁止饮酒,因而做出喝酒的动作以确认J5 表达该意思。
J5:So I like drinking.(2’)((laughing))
C1:Drinking?
J5:How about you?Yeah,drinking.
C1&C3:Drinking?((gesture of drinking))
J5:Alcohol.
C:((smiling))Oh,I see.
本研究中转录的20 个视频文件总时长约为23 个小时,转录文本的总字数达约116291 字。通过对转录文本中各种交流策略的使用次数的分析和计算,得出分析结果如表3:
交流策略交流策略使用次数_______________中国学生日本学生___________填充谈话空当543 708______________向交流对象确认语意180 105______________提示话题的开始和结束160 55______________调整语气145 213______________推断语意100 93______________使用非语言交流方式80 68______________使用母语但不为达到交流目的75 88______________自行改正语言错误38 15______________使用母语以达到交流目的28 30______________寻求帮助30放弃困难话题3 0 3_______________
中日学生在视频会议文本中使用最多的交流策略是“填充谈话空当”,日本学生708 次多于中国学生的543 次。由于中日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局限,在交谈中频繁使用let me see,err,and 等填充语以保证谈话的连贯。通常情况下,英语口语能力较高的学生能流利的进行交流,而英语口语能力较低的学生更多的使用“填充谈话空当策略”。从中日学生使用“填充谈话空当”的频率来看,中国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比日本学生高。这一点也体现在运用“自行改正语言错误”策略上,中国学生使用38 次,日本学生15 次,中方学生为英语教育专业,相对于日本政治经济专业的学生来说花了更多的时间练习英语口语,对英语口语中常出现的动词时态、名词单复数等简单问题已形成条件反射,当自己在谈话中出现这类问题能很快自行改正。
日本学生采用次数位居第二、达到213 次的策略是“调整语气”,而中国学生运用该策略145 次、位居第四,日本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使用68 次。视频文本中中日双方受试的语气都是很友好礼貌的,不友好、不礼貌的语气在文本中没有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习惯频繁鞠躬和表示感谢,因而在视频文本中日本学生更多的使用“调整语气”策略来营造友好愉快的氛围。例如,日方一个女生介绍早稻田大学的体育活动,中国女生问她有没有参加项目、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了什么,日本女生没有反应过来,她旁边的男生说“She doesn't know.”中日学生都笑了,尴尬的气氛得到缓解,谈话继续进行。
中方出现频率第二的、达到180 次的策略是“向交流对象确认语意”,比日本学生的105 次多75 次。为确保谈话顺利进行,避免误会产生,受试频繁确认语意以确认谈话对象明白谈话内容。
中国学生使用“提示话题开始或结束”策略160 次、位居第三,而日本学生仅用了55 次,中国学生使用次数近似于日本学生的3 倍。这和中日学生团体意识有关,中国学生更多的把自己当作是团体中的一部分,上一位学生介绍完以后通常会提示结束话题并邀请下一位同学;而日本学生把一个团体看成一个整体,由于口音或文化造成误解时,日本学生更多的向小组寻求帮助、进行集体小组讨论,因而日本学生运用“寻求帮助”策略30 次,是中国学生运用3 次的10 倍。
中国学生使用“推断语意”策略100 次,日本学生93 次,频率相对较高且相近。由于两国文化差异、英语发音又带口音,当交谈对象不能理解对方的意思时,通过谈话内容猜测对方要表达的准确意思。
由于国际网络交流这门课给了中日学生足够的时间搜集资料、准备PPT文稿,而且视频会议提供PPT 帮助学生展示话题,对于比较难解释的东西学生早已找好实物图片展示,因而中日学生“使用非语言交流方式”策略的频率不高而且相近,中方80 次,日方68 次。
中日学生使用“使用母语但不为达到交流目的”策略分别为75、88 次,中日双方文化的差异使中日学生在交流中侧重的介绍本国独特的文化特色,而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术语很难翻译成英文,所以中日学生通常直接引用。某些术语的英语翻译失去了原来的意思,使用母语对英语进行解释以求更好的理解英语叫做“使用母语以达到交流目的”策略,中国学生运用28 次,日本学生30 次。
视频文本中中日学生对于困难话题都耐心讨论,大部分的问题都能解决并达成共识;而且视频会话速度相对较快,受试来不及和谈话对象商量终止正在进行了困难话题,因而“放弃困难话题”较少被中日学生使用,分别为0 次和3 次。
作者对中日学生在视频会议中使用交流策略进行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找到中日学生运用交流策略的特点以鼓励英语学习者在视频会议中使用不同的交流策略提高交际水平。研究表明,在视频会议中,中国学生擅长使用“向交流对象确认语意”、“提示话题开始和结束”;日本学生擅长使用“调整语气”、“寻求帮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