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基地:发展之春还是过剩之冬

2013-12-23 03:49詹成大
浙江经济 2013年12期
关键词:横店影视基地

文/詹成大

(作者为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科研处处长)

跨入21世纪以来,浙江影视产业发展迅猛,为影视基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同时影视基地的持续发展也遇到了重重困难,需要政府、企业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宏观引导和科学规划,强化品牌建设,完善高效产业链

目前,我国影视产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缩影和样本,但影视基地的整体经营状况十分堪忧。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影视中心的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已建成的影视基地超过80%亏损,不到15%收支持平,仅有5%能够赚取微利,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高度统一的影视基地更是凤毛麟角。与红红火火的影视产业发展局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影视基地正在由“发展之春”急转入“过剩之冬”。

基本特点

从影视基地的起源看,我国的影视基地几乎与美国的好莱坞同时间,都是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浙江省的影视基地主要是在20 世纪90 年代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进入21 世纪后,随着国家调整文化政策和影视市场的成熟,作为影视产品“孵化器”的影视基地建设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浙江目前主要有横店影视基地、象山影视基地、北普陀影视拍摄基地、同里影视基地、嘉善西塘影视基地、安吉竹海影视拍摄基地、中国海宁影视基地等。反观浙江省和我国的目前这些影视基地,结合好莱坞等品牌影视基地的发展,影视基地有以下特点和秉赋优势:

专业化。如横店影视基地专为拍摄影视剧而设,并围绕影视拍摄提供相关服务,形成了要素体系(包括影视拍摄基地、影视学院、演员公会和演员经纪、设备租赁等)、策划制作体系(包括剧本创作、栏目运营、动漫制作等)、展示交易体系(影视博览、电影节、院线建设等)、影视后产品开发体系和实验区服务体系等相互合作和联接的产业集群网络系统。

规模化。影视基地的建设服务于众多剧组,满足不同需求,规模十分浩大,如浙江象山影视城占地1091 亩,总投资1.2亿元,是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横店影视城的规划面积达365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000余亩,已经吸引了美国时代华纳、香港东方娱乐、华谊兄弟、苏州福纳、北京福缘等一大批国内外影视机构入驻,2012 年入区企业达450多家,形成了以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制作、发行为主业,集影视剧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于一体,同时带动影视会展、影视研究、影视娱乐、影视旅游等相关产业全面发展的专业性产业集聚地,成为对全国和世界都有较强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基地。

多样化。影视基地是从各地兴建各类影视拍摄景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随着影视基地的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其类型也从过去的单一外景拍摄区逐渐向多领域、多形式和综合性方向发展,比如横店影视基地由原来的单纯外景拍摄向国家级的影视试验区发展。

特定空间。影视基地是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群集相关影视企业、吸纳生产要素集中投入其上而产生的经济体系,是一种地域空间的实体文化创意经济,有一定的边界设立,其政策、产业布局、管理制度等都只适用于特定的区域范围,即影视基地区内。在吸引生产要素集中投入的影视基地区内,企业可以享受到政府政策提供的低成本空间、劳动力价格以及较低价格的公共产品等,并能享受政府转移支出给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如减免税收所增加的利润、享受的特殊补贴等优惠政策。

聚集效应。影视基地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资源和经济要素特殊聚集配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视基地通过提供高素质、高效率公共产品,吸引产业关联的大量企业进入,使得企业聚集,最终形成产业聚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关联各环节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而集群的经济组织之间相互竞争、合作、交流,进而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文化的共通,形成特定经济区域的独有特色的集群经济的聚合力,带动周边城镇的经济发展。

制约因素

目前国外的影视基地主要呈现两种模式,一种是影视主题娱乐公园,如迪斯尼乐园和环球影城等,主要以其品牌及电影、卡通人物开发多功能体验式大型游乐项目及衍生产品;二是影视产业功能聚合中心,即将电影筹拍、后期制作、出品等影视专业功能聚合在一起的产业中心,如美国的好莱坞、印度的宝莱坞等。在我国,由于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刚刚起步,影视基地发展遍地开花,乱象丛生。造成影视基地发展乱象丛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政府缺乏宏观引导和科学规划。打造影视基地、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更应该是一个具体的规划和行动指南。可惜至今国家没有一个影视基地建设发展的规划,也没有对影视基地的认定、评估、管理、运营、退出等方面的标准指标体系和审批制度,更缺乏创建影视基地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影视基地建设进行规划、布局,更谈不上负责管理影视基地,即使所谓的“主管部门”对影视基地的扶持审批管理也无“法”可依,导致影视基地粗放发展的模式无法得到真正的遏制。

一些地方政府错误的政绩观的影响。在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口号和旗帜下,一些地方政府对作为文化产业核心产业的影视基地建设高度重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很多影视基地项目只是某些官员“拍脑袋”定下来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并没有按照市场和产业的需要进行配置,大手笔建设影视基地导致影视基地有遍地开花之势。

利益驱动和地方缺乏对影视基地的认识。影视基地发展往往和旅游、风景名胜相关,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盲目上马各种影视城旅游项目,导致影视城的重复建设、泡沫严重,引发相互间的恶性竞争,资源严重浪费,如国内不少影视基地都建有秦王宫、广州街、香港街等景观。

图/金川

影视基地自身的原因:现有的大部分影视基地不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更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影视基地缺少独特的发展路径。当前投资超过100亿元还处于建设中的影视基地,大多走的是“大而全”的路子,而事实上即便是电影生产大国美国也并非到处兴建影视拍摄基地,印度也只有一个宝莱坞。影视基地缺乏品牌,也缺乏对盈利模式的深度认识。目前国内省内影视城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影视剧外景拍摄的场租、提供的配套服务以及剧组食宿消费;二是旅游收入。在现实中,大多数影视城却遭遇“剧组不足、旅游不旺”的“冷遇”。国内影视基地收入的80%来自门票、商品经营收入只有20%,而国外影视基地的收入结构恰恰相反,门票收入只占20%左右、其他经营收入则占绝大部分,更为致命的是影视基地门票的价格大大超过了普通市民的心理价位。

几点思考

加强影视基地的规范与引导。要充分发挥影视基地的产业集群效应,通过制定统一规划和相关标准,对影视基地进行“总量控制”,严格审批新基地项目,严格审查和检验已建基地的实际效果,逐步完善退出机制,让一些名存实亡的影视基地、一些打着基地旗号实际上从事房地产开发的项目退出历史舞台。重点培育和支持中国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使横店影视基地成为具有世界知名度和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数字化生产、制作、加工、销售影视产品基地,着力打造中国的“横莱坞”。

走产业集群之路,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横店模式值得总结推广。横店模式被认为是国内目前最为成功的影视产业发展模式。横店影视基地内入驻企业,2004 年为28 家,2011 年为415家,2012 年达到475 家。横店经验表明,影视产业集群应是由众多独立而又有联系的影视企业以及其他相关支撑机构,依据专业化和协作关系而建立起来,并在一定区域集聚形成的特定产业组织形式,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地理上邻近、产业间联系和行为主体互动。基地内影视机构可以充分享受既有的集聚效应带来成本、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集聚在影视基地内的影视机构出于对同一产业“食物链”的依赖而更多会选择和谐的分工协作,更容易形成影视产业的整体合力。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千万别建影视基地。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有热情建设影视城的地市仍有许多。大多数地方政府想借影视这种途径,打造城市名片,带动当地旅游和经济的发展,或是为政绩,搞面子工程。在带动效应的高期望值下,许多地方政府甚至不惜以“零地价”出让土地来建设影视基地。建成后,为了争剧组、争人气,又“零场租”免费使用,根本无法盈利,同时雷同的人工造景也易使游客审美疲劳,对地方旅游的拉动作用极其有限。

突出影视特点,以创新思维推动影视基地发展。在影视基地的经营运作和规范管理上必须遵循影视既有意识形态又有产业属性的这一性质和特点,既积极又稳妥地探索新的经营模式、运作模式、盈利模式和管理方式。要积极探索发挥地方政府优势和专业部门优势、社会力量与专业力量相结合的共同推进运作机制与路子,发展独资或合作合资、中外合作合资等各类主体,并鼓励各类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

猜你喜欢
横店影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横店少了戏
我的基地我的连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
关晓彤加冕“横店公主”国民闺女圆了公主梦
《我是路人甲》横店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