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产低温脂肪酶菌株Dspro004的诱变育种

2013-12-21 07:52李福英何雄飞曾润颖产竹华
生物学杂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致死率脂肪酶菌液

杨 帆,李福英,何雄飞,曾润颖,产竹华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

脂肪酶(Lipase,EC 3.1.1.3)也叫三酰甘油脂水解酶,是一类重要的酯键水解酶,能够在油-水界面上催化天然油脂(甘油三脂)生成游离的脂肪酸、甘油和甘油单酯或甘油二酯,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1-3]。现代工业中脂肪酶经常被应用于油脂水解[4]、食品加工[5]、食品品质改良[6,7]、疾病诊断[8]、催化药物合成[9-11]、皮革生产、可生物降解的无污染洗涤剂的研发[12]和生物柴油的生产等方面[13, 14]。在诸多来源的脂肪酶中,微生物脂肪酶是工业用脂肪酶的重要来源,是生物技术和有机化学应用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酶类之一。其原因在于微生物种类多、繁殖快,易发生遗传变异,产生的脂肪酶具有比动植物脂肪酶作用更广的 pH 值、反应温度范围以及底物专一性;而且微生物来源的脂肪酶一般都是分泌性的胞外酶,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和样品提纯[15]。随着工业的发展与人类需求的不断扩大,得到一株高产、性质特殊的产脂肪酶菌株越来越成为脂肪酶应用研究开发的关键。在加紧寻找自然界中的优秀产酶菌株之外,诱变育种也是获得高产菌株的有效手段。

诱变育种是使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菌株,促进其突变率大幅提高,然后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达到提高代谢产物的产量、改进产品质量、扩大品种和简化生产工艺的目的[16-18]。本文从一株深海产低温脂肪酶的菌株Dspro004出发,通过紫外诱变得到了高产菌株,并进行了该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的测试,为该菌株今后的工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本文实验采用的野生菌株Dspro004分离自东太平洋(107°38′ 23″ W,13°19′ 40″ N)水深4950 m的深海沉积物,采用脂肪酶筛选培养基筛选获得并保存于本实验室。

1.2 培养基

1)LB培养基:Yeast Extract 0.5%,Tryptone 1%,NaCl 1%。

2)脂肪酶筛选培养基:猪油1%,Yeast Extract 0.5%,琼脂1.5%,由原位海水配制。

三丁酸甘油酯筛选培养基:三丁酸甘油酯1%,Yeast Extract 0.5%,琼脂1.5%,由原位海水配制。

1.3 紫外诱变初筛

1.3.1 诱变剂量的确定

将Dspro004菌种接种至液体LB培养基中,绘制生长曲线并确定其对数期。取对数生长期的菌液,经5000 r/min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用灭菌的生理盐水(0.85% NaCl)溶液洗涤菌体两次以除去培养基成分,继续用生理盐水调节菌液OD600至0.6~0.7,取5 mL稀释后的菌液至直径60 mm的无菌培养皿中进行紫外照射诱变。紫外照射条件为:输出功率2×6 W,距离30 cm。紫外灯预热20 min后,放入菌液,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紫外照射,同时进行磁力搅拌。照射不同时间后,立刻取出500 μL菌液在20℃下避光孵育30 min。在红光环境中,用生理盐水进行梯度稀释,取10-4,10-5两个稀释度的菌液各100 μL,均匀涂布LB平板,每个梯度设置3个平行样。按相同方法对未经照射的出发菌株进行孵育和稀释涂布,以作为对照平板。涂布完毕后将平板放置在20℃下避光培养1~4 d,待菌落长出后计数菌落,统计致死率[19]。

1.3.2 诱变筛选

在诱变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致死率所对应的诱变时间,进行紫外照射。之后避光孵育30 min,并用灭菌生理盐水进行梯度稀释,取10-5稀释度的菌液100 μL在三丁酸甘油酯筛选平板上进行均匀涂布。置于15℃下避光培养3~5 d,根据透明圈大小筛选突变菌株。

1.4 紫外诱变复筛与遗传稳定性测试

挑选透明圈较大的菌落用液体LB培养基在15℃、200 r/min的条件下振荡培养48 h,取发酵液上清,利用pNPP法测定脂肪酶活力。将复筛平板上的高活力突变菌株与出发菌株一起,进行连续传代培养,每一代进行保种并测定酶活。其中每个菌株均设3个平行样,取平均值作为结果。各代均以出发菌株作为对照,以确定突变菌株的高产能力是否稳定遗传。

1.5 pNPP法测定脂肪酶活力[20]

脂肪酶作用于底物(p-NPP) 后会产生黄色的对硝基酚p-Nitrophenol(p-NP),该产物在405nm处具有光吸收值。通过该光谱法可以检测培养基中脂肪酶的活力。脂肪酶活单位U定义为:1 min酶解底物释放出1 μmol的p-Nitrophenol所需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单位。

配制终浓度为100 μmol/L的p-Nitrophenyl palnitate溶液,配制时先用5 mL的异丙醇溶解pNPP粉末,再用0.05 mol/L,pH9.0的Tris-HCl定容至100 mL。向2955 μL底物溶液中加入15μL(0.1 μg/μL)脂肪酶液,在25℃下反应10 min后加入30μL的NaOH(5 mol/L)溶液终止反应,测定OD405值。

2 实验结果

2.1 Dspro004野生菌的紫外诱变初筛

通过对野生菌株不同时间的紫外诱变菌液的涂板计数,得到对应诱变时间的致死率结果(图1)。致死率在70%~80%之间时,产生正突变的几率较高,更有利于进一步筛选[21]。涂板计数结果表明:当功率为12W,照射距离为30 cm,照射时间为20 min时,致死率达到81.3%,因此选定20 min为最佳照射时间。稀释度为10-4时可以看清菌落,但是透明圈分辨起来困难,故而稀释度为10-5时效果最佳。

图1 Dspro004菌株紫外诱变效果

将紫外照射后的菌液在三丁酸甘油筛选平板上均匀涂布,20℃下培养3 d出现透明圈。统计菌落数,与出发菌株相比,致死率约为79.1%,符合正向突变有利筛选条件。以出发菌株为对照,挑选出90株透明圈/直径比(HE)值均大于对照的变异菌株,依次编号为UM1~UM90。

2.2 Dspro004高产脂肪酶突变菌株复筛与遗传稳定性

从上述平板中挑选诱变后HE值较大的菌落UM3、UM5、UM14、UM16、UM32、UM49、UM55在液体LB培养基中进行15℃、48 h的摇培,并取发酵液测定脂肪酶活力。结果表明(图2),相对于出发菌株,菌株UM3活力可达到2560 U/mg,相对出发菌株提高33.9%,活力提高最明显。

选取菌株UM3进行遗传稳定性试验,与出发菌株同时进行了20代传代培养和酶活测定(表1)。各代菌体发酵液的平均酶活力相对出发菌株酶活保持在134%~139%之间,酶活力保持在2540~2710 U/mg,并且同代无显著差异,表明该菌株的产酶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图2 Dspro004突变菌株复筛结果

表1 UM3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实验

2.3 菌株UM3脂肪酶酶学性质分析

2.3.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分别测定菌株UM3脂肪酶在不同温度下(5℃~70℃)水解底物的活力,以研究其最适作用温度。结果表明,酶在20℃~30℃范围具有较高的酶活力,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图3),表现出明显的冷适应特征,因此该酶可确定为低温脂肪酶,后续实验脂肪酶活力测定均在30℃下进行。

图3 温度对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2.3.2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用磷酸氢钠-柠檬酸钠(pH值4~8)、Tris-HCl(pH值7~8)、NaHCO3-Na2CO3(pH值8~10)、Na2HPO4-NaOH(pH值11)缓冲液配制pNPP底物溶液,测定不同pH值下脂肪酶的酶活力。实验表明(图4),酶在pH值7.5~9.5的范围具有较高的酶活力,酶的最适反应pH值为8.5,表明该酶为碱性脂肪酶。

图4 pH值对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2.3.3 酶的热稳定性

将酶液放置不同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后取出酶液,测定残余脂肪酶的活力,在最适温度下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图5),该脂肪酶在20℃~3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20℃保持12 h后仍具有80%以上的活力,30℃下保持12 h后酶活力仍有70%。40℃保温2 h活力剩余72%,4 h仅余6%。50℃以上0.2 h基本丧失酶活。

图5 温度对脂肪酶稳定性的影响

2.3.4 酶液对pH值的耐受性

图6 pH值对脂肪酶稳定性的影响

分别将酶液加入pH值6~9的磷酸盐缓冲液冰浴中保存一定时间后,将酶液在最适反应温度下测定残余酶活力。结果表明,在pH值8条件下保持12 h后残余酶活力仍有80%,在pH值7条件下保持12 h后残余酶活力为75%,在pH值6和pH值9条件下稳定性较差,保持12 h后分别剩余51%和46%(图6)。

3 结论

与传统的诱变育种相比,建立在现代基因操作技术基础上的基因改造更为精确,但诱变育种往往能带来更为复杂的连锁反应结果,且更简便易行、快速、收效大,因而在实际工业应用中被更多地采用。紫外诱变安全简便,对环境毒害作用小,不易回复突变,因此本文采用紫外照射作为诱变剂筛选脂肪酶高产菌株。选择致死率为81%的诱变剂量,获得了酶活力最高达到2710 U/mg的突变株,产酶活力比出发菌株提高了约39%。虽然这与工业生产菌株的4000~6000U/mg[22]还有一定差距,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发酵条件的优化和代谢的调控来提高脂肪酶产量。

对于生产菌株来说,必须要具备稳定的遗传性状才能在工业生产上广泛应用。本文所筛选到的菌株UM3突变株连续20代继代培养结果表明,该突变株的遗传性状稳定,为未来该菌株的实际工程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1]Kaushik R,Saran S,Isar J,et al. Statisticaloptimization ofmedium components and growth conditions by response surfacemethodology to enhance lipase production by Aspergillus carneus[J]. JournalofMolecular CatalysisB: Enzymatic,2006,40: 121-126.

[2]Macrae A,Hammond R. Present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of lipases[J]. Biotechnology & Genetic Engineering Reviews,1985,3: 193-217.

[3]Shimizu S,Nakano M.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racylglycerol in several oils containing gamma-linolenic acid[J]. Bioscience,Biotechnology,and Biochemistry,2003,67(1):60-67.

[4]Slim C,Ahmed F,Nabil M,et al. Crab digestive lipase ac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purification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J]. Biochimie,2007,89(8):1012-1018.

[5]苗君莅,张锋华,孟令杰,等. 脂肪酶酶解稀奶油产物对牛奶的增香作用[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4): 281-283.

[6]钱 露,李庆龙,王 晶. 国产脂肪酶在面条专用粉中的应用初探[J]. 现代面粉工业,2012,3: 21-25.

[7]韦 伟,冯凤琴. 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在食品中的应用[J]. 中国粮油学报,2012,27(2): 122-126.

[8]杭永伦,黄远帅. 血清脂肪酶测定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J]. 检验医学,2012,27 (6): 491-494.

[9]Liu Y,Wang F,Tan T. Cyclic ressolution of racemic ibuprofen via coupled efficient lipase and acid-base catalysis[J]. Chirality,2009,21(3): 349-353.

[10]Yin C,Liu T,Tan T. Synthesis of vitamin A esters by immoblized Candida sp. lipase in organic media[J].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06,14(1):81-86.

[11]潘志杰,陈小娥,王卫飞,等. 脂肪酶催化鱼油醇解富集EPA和DHA的研究[J]. 油脂工程,2012,1: 40-43.

[12]Hemachander C,Puvanakrishnan R. Lipase from Ralstonia pickettii as additive in laundry detergent formulations[J]. Process Biochemistry,2000,35(8):809-814.

[13]谭天伟,鲁吉珂,聂开立,等. 酶法合成生物柴油工业化研究进展[J]. 生物工程学报,2010,26(7):903-906.

[14]李 艾,郝玉翠,金昌磊.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大豆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研究[J]. 唐山学院学报,2012,25(3): 31-34.

[15]叶 慧,雷建平,左建军,等. 微生物脂肪酶概况及其动物营养效应的研究进展[J]. 饲料工业,2012,33 (12): 37-40.

[16]施巧琴,吴松刚,工业微生物育种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7]马 琼.米曲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研究[J]. 食品化学,2009,30(19):2007-2009.

[18]闵伟红,林小秋,冯 琦,等.蛋氨酸高产菌株诱变育种[J]. 食品化学,2008,29(11):456-459.

[19]诸葛健,沈 微,方慧英,等. 工业微生物实验与研究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13- 219.

[20]Rashid N,Shimada Y,Ezaki S,et al. Low-temperature lipase from psychrotrophic Pseudomonas sp. strain KB700A[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1,67(9): 4064-4069.

[21]张树政. 酶制剂工业(下册). 脂肪酶[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655-670.

[22]汪小锋,王 俊,杨江科,等. 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2008,4: 47-53.

猜你喜欢
致死率脂肪酶菌液
低毒高效空仓烟雾杀虫技术应用探究
多糖微生物菌液对油菜吸收养分和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
台湾致死率升至5.2%
Bonfire Night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中通过吸光度值测定菌液浓度的方法研究
月圆之夜车祸致死率高
脂肪酶Novozyme435手性拆分(R,S)-扁桃酸
脂肪酶N435对PBSA与PBSH的酶催化降解和分子模拟
复合微生物菌液对黄瓜生长和抗病虫性效应研究
S. longicaudum X—7线虫对草坪地下害虫小云斑鳃金龟幼虫的致病力